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危害?( 二 )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主要的表现就是会使患者出现肌肉无力,尤其是到疾病的后期,患者就会出现全身各个系统的肌肉损伤,甚至会出现四肢瘫痪的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全身仅能活动一根手指,所以患者是需要长期卧床的 。此外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到了晚期,还会导致呼吸肌损伤,患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大多数患者也死于呼吸衰竭,或者是其他的并发症,因此运动神经元疾病是非常凶险的,一旦出现了临床症状,就要尽早的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这样才能够暂缓病情的发展 。

运动神经元病有什么危害?

文章插图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主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病 。该病无论在身体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最具破坏力的神经变性病之一 。表现为肌肉的无力,肌肉萎缩与椎体束征不同的组合
运动神经元病是指选择性的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的慢性疾病 。发生的部位在上、下下两极运动神经元,其性质为运动神经元的变性 。上运动神经元损失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 。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 。
运动神经元病系指选择性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的慢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以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最常见,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 。运动神经元病中年起病者占80%,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3:1 。运动神经元病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至今不明 。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脊髓前角和桥延脑颅神经运动核的神经细胞明显减少和变性,脊髓中以颈、腰膨大受损最重,延髓部位的舌下神经核和疑核也易受波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巨大锥体细胞即Betz细胞也可有类似改变,但一般较轻 。大脑皮层脊髓束和大脑皮层脑干束髓鞘脱失和变性 。脊神经前根萎缩,变性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分为下运动神经元型(包括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和进行性延髓麻痹),上运动神经元型(原发性侧索硬化症)和混合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三型 。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部分患者乃系这一单元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如早期只表现为肌萎缩以后才出现锥休束症状而呈现为典型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但也有的患者病程中只有肌萎缩,极少数患者则在病程中只表现为缓慢进展的锥体束损害症状 。一、下运动神经元型 多于30岁左右发病 。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 。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 。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 。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 。少数肌萎缩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颅神经损害常以舌肌最早受侵,出现舌肌萎缩,伴有颤动,以后腭、咽、喉肌,咀嚼肌等亦逐渐萎缩无力,以致病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咀嚼无力等 。球麻痹可为首发症状或继肢体萎缩之后出现 。晚期全身肌肉均可萎缩,以致卧床不起,并因呼吸肌麻痹而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如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者,称为进行性脊骨萎缩症,又因其起病于成年,又称成年型脊肌萎缩症,以有别于婴儿期或少年期发病的婴儿型和少年型脊肌萎缩症,后两者多有家族遗传因素,临床表现与病程也有所不同,此外不予详述 。倘病变主要累及延髓肌者,称为进行性延髓麻痹或进行性球麻痹 。二、上运动神经元型 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 。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 。本症称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上较少见,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进展甚为缓慢 。三、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型 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一般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较重,但肌张力可增高,腱反射可活跃,并有病理反射,当下运动神经元严重受损时,上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可被掩盖 。下肢则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症状为突出 。球麻痹时,舌肌萎缩,震颤明显,而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显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损害 。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 。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运动神经元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缓慢隐袭,逐渐进展加重,具有双侧基本对称的上或下、或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而无客观感觉障碍等临床特征,并排除了有关疾病后,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本病脑脊液的压力、成分和动力学检查均属正常,少数患者蛋白量可有轻度增高 。虽有肌萎缩但血清酶学检查(磷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多为正常 。患肌的针电极肌电图可见纤颤、正尖和束颤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宽、波幅高、可见巨大电位,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募集明显减少,作肌电图时应多选择几块肌肉包括肌萎缩不明显的肌肉进行检测,有助于发现临床下的肌肉病损,少数病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可减慢 。有条件时可作脊髓磁共振象检查,本病可显示脊髓萎缩 。运动神经元病程及预后 本病为一进行性疾病,但不同类型的病人病程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病人其进展快慢亦有差异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平均病程约3年左右,进展快的甚至起病后1年内即可死亡,进展慢的病程有时可达10年以上 。成人型脊肌萎缩症一般发展较慢,病程常达10年以上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临床罕见,一般发展较为缓慢 。死亡多因球麻痹,呼吸肌麻痹,合并肺部感染或全身衰竭所致 。运动神经元病治疗 因病因不明,西医西药尚无有效疗法 。一、VitE和VitB族口服 。二、ATP100mg,肌注,1/d;辅酶A100μ,肌注,1/d;胞二磷胆碱250mg,肌注,1/d,可间歇应用 。三、针对肌肉痉挛可用安定2.5~5.0mg,口服,2-3次/d;氯苯氨丁酸(Baclofen)50~100mg/d,分次服 。四、根据致病因素的假设,介绍过可试用于治疗本病的一些药物,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变构蛇毒酶,干扰素,神经节苷脂,卵磷脂,睾酮,半胱氨酸,免疫抑制剂以及血浆交换疗法等,但它们的疗效是否确实,尚难评估 。五、患肢按摩,被动活动 。六、吞咽困难者,以鼻饲维持营养和水分的摄入 。七、呼吸肌麻痹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 。八、防治肺部感染 。九、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疗效较好,采纳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