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至人生活在乱世之中,胸怀道德,藏匿着无数的智慧,闭口不说,一直到死,所以这世上没有将智慧表露出来而死去的人多着呢!然而天下却没有人懂得珍重这种不喜言说的行为 。所以说,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并非常“道”,可以用文字叙述的“名”并非常“名”;而那些写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可传后人的文字内容,都是粗糙简单不完整的 。五帝三王,他们做的事情不一样,但宗旨是相同的,所走的道路不一样,但归宿却是一致的 。近代求学问的人,不懂得混元一体之“道”、总括精要之“德”,而只是拿取一些已经成功了的事迹,相聚在一起,正襟危坐而津津乐道,奏着鼓乐、跳着古舞,彼此歌功颂德 。所以他们自称博学多闻,但却不能免于糊涂和困惑 。《诗经》说:“不敢徒手打虎,不敢无舟渡河 。人只知道这一类事(危险),却不知道其他的(危险)事还多着呢!”这正是说的那些所谓的博学多闻之徒 。
称帝者应遵循天道,无为而治;称王者应效法陰陽,实施仁义;称霸者应以四季为准则,依法治理;而那些小国君则应以刑律法制管理国家 。所谓天道,它以纯朴元气包裹牢笼天地,控制山川,含蕴陰陽二气,调和四季,经济八极,管理六合,覆盖润滋,昭示引导万物,广泛无私而遍施物类,各种生物无不仰承它的德泽而生长发展 。所谓陰陽二气,承受着天地自然中和之气,形成万物千差万别的形体,含蕴着的和气能化育万物;它伸缩舒卷,深入到无法测度的境域,开始时虚空、终至于盈满,周转于没有终始的时空中 。所谓四时,春主生育、夏主成长,秋主收敛、冬主藏纳;予取有节,出入有时;它开张合闭不失次序,喜怒刚柔不违原理 。所谓六律,是指“生与杀、赏与罚、予与夺”这六种;除此之外,别无他道 。所以,谨慎地持守这些权衡准绳、审察这些法度的轻重,就足以治理好所管辖的国家了 。
因此遵循天道、无为而治天下的人,则能明白天地之性情,通晓道德之条理;他的聪明能照耀日月,精神与万物相通;动静与陰陽协调,喜怒与四时和谐;他的德泽施及四方以外的区域,名声流传到子孙后代 。效法陰陽的人,他的德行和天地相配,英明与日月同辉,精气与鬼神相合;他头顶天穹、脚踏大地,手握圭表墨绳等法度,内能修养心性,外能获得人心,发号施令,天下百姓无不闻风而动 。效仿四季的人,柔顺而不脆弱,刚强而不折断;宽缓而不放纵,急速而不紊乱;优柔宽容,以养育各种物类 。他的德行可以容纳愚昧不贤之人,没有私心和偏爱 。使用六律的人,则能讨伐叛乱、禁止强暴,进用贤才而贬斥不贤者,扶拨以为正,除险以持平,矫枉以成直;懂得禁止、赦免、开启、关闭的道理,顺应时势以驾驭人心 。假如称帝者效法陰陽,就会受到诸侯的侵侮;称王者依循四季,就会被削弱国力;称霸者使用六律,就会受到凌辱;那些小国君如失去准绳法度,就会被废黜 。所以,由此得出,小国国君实施大国方略,就会显得空疏失体而百姓不会亲附 。大国国君实行小国方略,就会显得狭隘紧迫而无法包容天地社会 。应当是贵贱都不失自己的体统,这样天下就容易治理了 。
天爱惜它的精气,地爱惜它的平静,人爱惜他的性情 。天之精是指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地之平是指水火金木土;人之情是指思虑、聪明、喜怒等 。所以闭目塞耳、缄口静心,防止精神因物欲而散逸,这样就和“道”融合了 。因此,将神明保存于一种静穆虚无的状态中,精气就会返回到至真纯朴的本性内,就可以做到眼睛尽管明亮却什么也不去看,耳朵尽管聪敏却什么也不去听,心体透亮而什么也不去想;委顺事物而不作为,保持平和而不骄矜,冥性命之精,不思虑、不喜怒,不运用聪明,保持心体平静,这样智巧就难以混杂在其中了 。人之精通于眼睛,这视觉就明亮;通于耳朵,这听觉就聪敏;滞于口中,这言词就恰当;聚集在内心,这思虑就通达 。所以,闭塞目、耳、心、口这四道关口,人体就无忧虑,周身经络畅通不会萎缩 。这不死不生、不虚不实,叫做真人 。
- 弟子规原文注释及解读 弟子规译文和原文
- 黄帝战蚩尤译文及注释 黄帝擒蚩尤原文及翻译
- 陆游及其爱国诗篇 陆游的爱国诗篇还有哪些
-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 管仲列传原文欣赏 管仲列传原文及翻译
- 景德镇属于几线城市,在江西以及全国是个怎样的地位?
- 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 邹孟轲母节选原文及翻译 邹孟轲母文言文翻译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全诗赏析 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原文
- 三国志在线阅读白话文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