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字变化多端,面目各异 。我们基本看不到他有雷同的两幅作品,也看不到雷同的两个字 。王羲之肚子里有太多东西,有他人的,有自己的人,甚至有自己不知道的 。不然怎么会在酒醉后书写出的《兰亭序》有诸多神来之笔?酒醒后怎么也写不出那种感觉了 。
王羲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学习王书一脉的书法家不计其数,风格各不相同 。有得其神的、得其韵的……总之抓住他的一角都有可能走出自己的风格 。
碑刻更是如此,很多经典碑刻还不是很成熟,学习它们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譬如《石门颂》,虽为隶书,却有篆书的笔意,我们可取其结体的开张、字形的奇趣、线条的质感 。
类似于这些名碑名帖都是发展空间较大的,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做到了取法乎上,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眼界,开阔的眼界才能让我们不局限于某一家 。眼高才能手高!书观百家,精临一家!
那如何提高眼界,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理论
学习任何东西,理论首先就是基础 。书法也如此,一点一画都需要明白它的原理是怎样的 。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等,不明白其原理,只能叫瞎写 。
书法理论源于书写的法度、法则,一切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作为支撑 。也是书法家们苦心孤诣从探索中得来的心得 。比如王羲之《书论》、米芾《海岳名言》、张怀瓘《书断》、孙过庭《书谱》等 。
我们也知道书法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到一定的程度,我们自然会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理论,多看、多读、多悟 。
学习理论是唯一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云:“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 。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
当然除了学习了与书法相关的论述之外,还要学习书法史、书法家们的故事和传记,以及可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书籍,不仅仅局限于与书法有关的作品 。只有不断的学习理论,才能提高我们的眼界 。
二、实践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
学习书法,不能单独的、苍白的、孤立的存在,必须要有实践 。一个没拿过毛笔写书法的侃侃而谈书法如何书写,就像从来没吃过香蕉、葡萄的人讨论香蕉、葡萄的口感一样,纯属瞎扯 。
理论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可实践就没那么容易 。有可能一个笔画的书写要付诸几年时间的实践才能解决,而理解只需要几分钟 。
书法理论用笔上的“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是强调中锋用笔;“点如高山坠石,横似千里阵云,竖像万树枯藤”强调用笔的力量感 。这些理论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实践起来没那么容易 。线条的力量感也需要数年的时间去实践 。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判断出理论的可行性 。实践多了,眼界自然也会提高 。
学习书法选择字帖的时候,为什么要取法乎上?说实话这个问题问的有点蹊跷,我想反问一下,如果不取法乎上,那难道取法乎下吗?这样的话就不用学习了 。就像小孩子上学读书,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去到名校,跟随著名教师学习一个道理 。学习要去名校,拜师要拜名师,那么学书法选字帖当然要选择“名”帖,这就是取法乎上的原则 。
所以,为什么要取法乎上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真正能做到取法乎上是个难题 。
取法乎上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选择名家经典 。例如学习楷书,那最好就学楷书四大名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作品 。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赵孟頫的《胆巴碑》等 。
- 新手有什么理财攻略可以学习吗?
- 伟星水管质量怎么样 如何选择优质水管
- 做学问有方法的经典语录
- 哪种书法字体更利于儿童学习?
- 苹果种植技术
- 结婚纪念日发朋友圈
- 给汽车喷漆时要注意什么?
- 什么字体书法最受大众欢迎?
- 适合朋友圈的人生精辟句子
- 人生名言名句优美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