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 三 )


东汉时期,所有皇帝都用的是单名,二字名几乎绝迹 。三国时期,邢道荣等极少数人用的二字名,这与王莽有很大关系 。
《汉书·王莽传》有过这样的记载,王宗是王莽的长四孙,自幼聪明,善于绘画,但是性子急,急于抢班夺权,于是弄来天子的衣服和帽子,穿上后画了幅画像 。之后又与舅舅合谋,不幸事情暴露,王宗知道完了,于是自杀 。
这事让王莽非常恼火,人虽然死了,可是还没结束,其“政治权力”也要剥夺 。于是,王莽亲自下了一道诏书: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制作”就是法令,这道命令的意思就是说,王宗原来的名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改成的“王宗” 。如今他犯法了,没有地位了,姓名得再改回去,于是又叫“王会宗”,这便是历史上的“二名之禁” 。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开始,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名的习惯,后来新朝虽然覆灭了,可是这竟然成了一种风气,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人们觉得用二字名不太光彩;二是东汉人口并不是很多,而且交通工具落后,人们活动范围也有限,取单字名不存在重名的现象,对生活不会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王莽推行的单字名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期 。
大家可以看到三国时,人姓名基本都两个字的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等 。想找出一个三字的都很少,别说诸葛亮,人单名也是一个亮字 。
大家可能感到很不理解,我也是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问题出在了王莽身上 。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 。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
史书上记载有这么一个事,王莽有个长孙叫王宗,想当皇帝,直接造反了 。结果被发现了,王宗居然直接自杀了 。
这个时候王莽却下了个奇怪的决定,“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 。“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
于是民众取名都取两个字的了,后来竟然成为了风气潮流 。尽管王莽倒台了,但取名的潮流却延续到了三国 。
当然一些隐士或一些穷苦百姓也没有那么讲究,我想邢道荣可能就是其中一位 。不过最大的原因是正史上并无邢道荣的记载,邢道荣若仅是小说虚构人物,那他的姓名便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
简单来说,三国名字只是多为两个字,而邢道荣是虚构的 。
这个问题的前提有些瑕疵,因为三国名字并不都是两个字 。
得益于《三国演义》及其衍生品的传播,三国时期成了我国历史上最火的一个时期,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三国时期一个奇特的人名现象——单字名(加上姓就是两个字)很多 。
即便翻开《后汉书》、《三国志》,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大差别,因为《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史实为基础展开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物的名字全都一样 。
但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能在乱世中留下名字的人,多是英杰豪强,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则无缘史书 。在史书上的人多是单字名,那没有留在史书上的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