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 五 )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 。近百姓多上书触以犯罪者,朕甚怜之 。其更讳询 。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汉书·宣帝纪》)
皇帝或尊贵人物的好心,是经常被扩大的 。汉平帝原来叫箕子,后来改名叫“衎”也是出于百姓避讳考虑 。到了王莽,甚至出了一道政令,来倡导人名用单字 。他不但说了,而且还做了 。当时的匈奴单于叫囊知牙斯,知道皇帝有这毛病,就上书说:
幸得备藩臣,窃乐太平圣制,臣故名‘囊知牙斯’,今谨更名曰‘知’ 。
王莽自然很高兴
莽大悦,白太后,遣使者答谕,厚赏赐焉 。《汉书·匈奴传》
有赏就有罚 。王莽的孙子王会宗,王莽下令后,改成了王宗 。可是这个孙子不学好 。他看着王莽健健康康就来气,他咋还不死呢?于是他想帮下忙,就提前预定了黄袍和玉玺,尝尝鲜 。自然王莽就知道了,于是,王莽下了个令:
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贬厥爵,改厥号,赐谥为功崇缪伯,以诸伯之礼葬于故同谷城郡 。”《汉书·王莽传》
从这个诏令能看出来,双字的名是不好的,恢复孙子双字名,是种惩罚 。皇帝这么在乎这个,自然上行下效,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老百姓,都极力避免双字名 。
王莽虽然死了,但是因为取双名不吉利的阴影还在 。所以大家取名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当然有人说了,那时也有取双字名的,像黄承彦、荀巨伯、庞德公、邓卢叙等 。这其实是个误会 。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丈,承彦是字,有人说他的名是黄融 。鉴于黄承彦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名,因为当时是以字传的,所以,他的名反而湮没无闻了 。当然这样的想象很常见,《世说新语》里的人,你不结合注释,很难看出他是谁谁谁,因为里面大部分是用字,比如这个荀巨伯 。老荀救人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 。这个字里的伯很明显告诉人们他在家里排行老大,就像孙权的哥哥孙伯符的“伯”一样 。
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姐夫,是位不肯出仕的隐士,刘备马跃檀溪,到了水镜先生庄上小童有这样一段话:
小童曰:“叔侄之亲也 。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傅十岁 。庞姓,·德名,字山民 。公者,因其齿德皆尊,故称曰庞德公也 。《三国演义》
庞德公的“公”是个尊称,就像称呼年纪大的人叫夫子一样,像李白的“岑夫子”一样 。所以,庞德公就是庞德 。当然,《三国演义》里还有另外一个庞德 。这也是单字名的毛病,重名的机会多 。好在那时人少,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所以重名的影响比较小,放到现在,双明的重名率都很高,毕竟人太多了,而且活动范围还广,不过还好,有身份证号 。
最后一位,邓卢叙 。在《三国志辩误》里有一条:
归塟旧墓注,桓文遗之尺牍之书,文似当作王,谓长沙桓王也,又处士邓卢叙,邓恐当作鄞否或鄮字之讹,按朱育举上虞陈业以下十余人,应郡守之问,其人皆不出,本郡邓乃汝南属县 。
姓氏都有了问题,名对不对就不好说了 。
或许还有双名的人,那得具体再说,总之,汉魏时期,单字名应该是绝对的主流,像邢道荣这样的虚构人物,名是作者取得,也许是作者依照当时习惯取的,或许是作者想着否定邢道荣,进而否定刘度 。
我觉得我说明白了 。就到这吧 。我是月淡风青,欢迎大家阅读,关注和评论 。
导语:喜欢《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的朋友,应该都有注意到一点,那就是正常男子的姓名都是两个字,几乎遍寻不到三个字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单名,当然也许会有人提出“邢道荣”这个人,那他又凭什么这么特殊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