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犀浦出土东汉残碑上面记载着王岑鞠、康眇、王奉坚、何广周、王汶、苏伯翔、张王等多个人名 。这些人名并列出现,显然不可能一些是名,一些是字(字多为双字),而应全都是名 。
2、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成都《蜀郡属国辛通达李仲曾造桥碑》上记载的造桥工人全都是双字名,比如王文宰、王汉期 。
3、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成都 《郑子真残碑》中的人名有郑子真、潘盖、吕子近等,也是双字名为多
4、都江堰出土的建安四年(199年)《北江塴碑》中写到的人名有苏子邛、杨叔财等,都是双字名 。
5、新疆楼兰尼雅出土曹魏文书中有胡腾宁、张幼业、尚法龙等双字名 。
6、东吴建武二十八年(公元252年)的《三老讳字忌日记》中记载了很多人名,还有如提馀和持侯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双字名 。
9、安徽亳县出土东汉字砖提到主人王成和两个工匠丁永豪、张永骄 。
通过这些材料,即便我们无法确定东汉三国是双字名比较多,但也绝不可能一口断定是单字名比较多,在庞大的底层民众中,人名现象是有可能与上层相反的 。
这一点,在史书上也可以窥伺一角 。
《后汉书孝安帝纪》载:(永初四年正月)海贼张伯路复与勃海、平原剧贼刘文河、周文光等攻厌次,杀县令,遣御史中丞王宗督青州刺史法雄讨破之 。
【三国的名字都是两个字,邢道荣为什么是三个字?】《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载:(永和三年)夏四月,九江贼蔡伯流寇郡界,及广陵,杀江都长 。
《后汉书·孝灵帝纪》载:(中平元年三月)庚子,南阳黄巾张曼成攻杀郡守褚贡 。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太傅马日磾杖节安集关东,在寿春以礼辟(孙)策 。
以上例子中,只有马日磾是出身名门,是经学大家马融的同族,与卢植、蔡邕等人一同为官,官至太傅 。剩下的均是底层出身,要么是海盗,要么是山贼,要么是农民军领袖,反正跟名门没关系 。
再回来说邢道荣,这位爷现在在网络上很火,但历史上没有他这号人,或许有他这个名字,但这个名字的主人没有做出那等业绩 。
邢道荣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登场,完全是个酱油角色,战前他被评价有万夫不当之勇,不断放狠话,结果被赵云秒杀 。在新版三国重现这段前后反差后,邢道荣迅速成为打脸界的王者以及网络名人 。
其实罗贯中也不一定是胡诌,要是邢道荣像张曼成那样来自底层,双字名是很正常的,完全不会有什么特别 。
三国之中有人叫邢道荣,刘三刀,其实这些人都是不存在的,都是作者编写出来的 。
邢道荣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虚构人物,元代取名,已经和汉魏时取单字名的习惯不一样了 。像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双字的名已经很流行了 。当然元代也不是双字名一统天下,单字名也很常见,比如:罗本(贯中),白朴(太素) 。
《三国演义》三分虚,七分实 。大部分的人是实有其人的,作者罗贯中都直接拿来用,根据情节需要,作者也虚构了一些人,比如貂蝉、邢道荣等 。
貂蝉
我国古代有个传统,为尊者讳 。简单说,就是尊长的名不能出现在完备的口中或文字里 。如果必须出现,那就得换个字,这就叫讳 。李贺因为父亲叫李晋肃,所以连考进士的资格都没有了 。从这个例子能看出避讳这个事在古代多重要了吧 。
李贺
汉魏时用单字为名,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最著名的应该算是汉宣帝刘询了 。刘询原名叫刘病已,病已和去病、弃疾无忌一样,都是好名字,是父母的祝愿 。但是“病”和“已”都是常用字,把这俩字给讳了,老百姓日常说话得多费劲?于是汉宣帝刘询急百姓之所急,下了个诏书,给自己改了名:
- 赞美父爱的成语大全 形容父亲的词语有哪些
- 肚大腰圆的中年男人的通病吗!我该如何科学合理的去减肥呢?
- 炖萝卜干的制作方法
- 鸡蛋地瓜粉面的做法
- 烹饪白切鸡的方法
- 云南酸菜猪脚的做法
- 酸菜炒粉丝的做法
- 烩酸菜的做法
- 酸辣血旺的做法
- 卖货的经典句子说说 卖货的经典句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