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二十七始发愤阅读答案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文言文翻译( 二 )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 。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苏洵《忆山送人》)
苏洵娶的这个程夫人家里很有钱
“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司马光《程夫人墓志铭》)
可是再有钱也遭不住苏洵折腾,苏洵整日游山玩水,又乐善好施,广撒钱财,家里渐渐钱变少了,这些程夫人都看在眼里,可是她从不抱怨 。
苏洵的二哥苏涣回老家看自己的弟弟,看他游手好闲,想引导他走上正路 。
二哥说:我想把咱们苏家的脉络搞清楚,写一本家谱,可是我没有时间 。你总是四处游历,见识多,人又聪明,能不能帮助我编这本家谱 。
苏洵答应了下来,此后在游历名山大川的时候,注意访求先贤,包括苏家的长辈,然后在古书里寻找蛛丝马迹,遍读诸史,最后编成了《苏氏族谱》 。
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向很多人请教学习,读了大量的书,学问也大涨 。
苏洵就这么一直吊儿郎当,玩儿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程夫人说,我现在想用功读书 。
程夫人说你终于想明白了,家里的事情都交给我,你不用管了,你就全身心读书吧 。
在程夫人的支持下,27岁的苏洵开始用功读书,过了两年参加考试,结果没有考中 。
之后一直到37岁,又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包括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一次参加制科考试,但又都落榜了 。
“轼辙登科,明允曰,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史阙》)
苏洵感觉自己不是那块料,不考了,然后把自己写过的上千篇文章全烧掉了,五六年内不再写文章 。
因为他说看这些文章,写得肤浅可笑,文气飘荡 。而且是要应付“声律记问之学”,应付科举考试写的,并不是自己内心想写的文章 。
虽然不考试了,但是苏洵仍然拼命读书,为自己读书 。读遍经史子集,看圣贤的书,只看孔孟的书、韩愈的书、司马迁的书 。
书读多了,才开始尝试写作 。他的《权书》、《衡论》、《几策》均创作于闭门读书这十多年 。
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自由的灵魂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
培养两个天才儿子闭门读书的同时,苏洵还注重培养两个宝贝天才儿子 。
父亲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从起的名字就很有讲究 。苏洵在《名二子说》里提到过两兄弟名字的由来 。
苏轼的“轼”字,是车上的车把手 。好像没什么作用,去掉它整个车就不完整 。这是担心大儿子锋芒毕露,不懂得掩饰自己,让他要懂得收敛 。
苏辙的“辙”字,是车驶过留下的车轱辘印 。车子有一天会坏掉,车子留下的印却可以免于祸福 。
两个人起的字也很有说法,苏轼字子瞻,扶着把手向远处眺望 。苏辙字子由,看见车轱辘印,就知道怎么来的 。让他尽管放开手,放胆做事情 。
苏洵喜欢跟孩子讨论历朝兴衰原因 。有一次讨论富弼的《使北语录》,说的是当时北宋受到辽国侵略,富弼写文章给辽国的君主,告诉他一个道理,天天打仗耗费国力,大臣鼓励你打仗他是想要立功 。
苏洵跟他两个儿子说这文章写的多好,然后他问苏轼,古人有没有类似的说法 。
苏轼说汉武帝的时候打匈奴,有个大臣叫严安,说现在大臣们纷纷讨论应该出击匈奴,但我认为这件事对私人有利,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
两个孩子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讨论国家战略问题 。培养深刻的见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