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姚崇真聪明啊!
77、孔子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冯述评]
袁了凡曰:「自俗眼观之,子贡之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黜赐,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 。
【译文】
鲁国的法令规定:凡鲁国人做了诸侯的臣妾,能将他们赎回的人,可以从官府拿回赎金,子贡去诸侯家赎回一个鲁国人,却不肯接受赎金 。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字)的做法错了 。圣人的行事可以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只是自己的行为高尚就行了 。当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拿回赎金并不损害自己的道德,不拿回赎金就不能鼓励其他人来效法了 。”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弟子)救起溺水的人,那人以牛答谢子路,子路接受下来 。孔子很高兴地说:“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鲁国人勇于拯救溺水者了 。”
[冯评译文]
袁了凡(名黄,明·吴江 人)说:“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赎金,似乎比子路接受牛高尚,但孔子却认为子路可取子贡不可取,于是大家才知道人做善事,不应只着眼于当时的做法,而应着眼于它所产生的流弊;不应只着眼于一时的好处,而应着眼于永久的影响;不应只着眼于自身的得失,而应着眼于天下的利害 。”
78、宓子
【原文】
齐人攻鲁,由单父 。单父之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任民出获,可以益粮,且不资寇 。」三请,而宓子不许 。俄而齐寇逮于麦 。季孙怒,使人让之 。宓子蹙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 。若使不耕者获,是使民乐有寇 。夫单父一岁之麦,其得失于鲁不加强弱;若使民有幸取之心,其创必数世不息 。」季孙闻而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冯述评]
于救世似迂,于持世甚远 。
【译文】
齐国人攻打鲁国,路经单父(鲁国的地名) 。单父的父老向县宰请示说:“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请任由人民去收割,既可增加粮食,且不致于资助敌人 。”
接连请求三次,但宓子(鲁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都不准 。
不久,官差果然在麦田里逮捕到敌人 。
季孙(鲁人,鲁庄公之后代)很生气,遣人来责备宓子 。
宓子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麦子,明年可以种;但如果让不耕耘的人也可以收获麦子,人民就会喜欢有敌寇入侵 。单父一年麦产量的多寡,对鲁国的强弱并无影响,如果使人民养成侥幸获利的心理,这种伤害几代都不能消除 。”
季孙听了很惭愧地说:“地如果可以钻进去,我宁肯钻进去也不愿意去见宓子 。”
[冯评译文]
宓子的话从拯救国家的角度来看,似乎有些迂腐,但从经理世事的角度来看,眼光非常远大 。
79、程琳
【原文】
程琳,字天球,为三司使日,议者患民税多名目[冯注:大麦纩绢绸鞋钱食盐钱],恐吏为奸,欲除其名而合为一 。琳曰:「合为一而没其名,一时之便,后有兴利之臣,必复增之,是重困民也 。」议者虽唯唯,然当时犹未知其言之为利 。至蔡京行方田之法,尽并之,乃始思其言而咨嗟焉 。
【译文】
宋朝人程琳,字天球,任三司使时,有人认为人民的捐税名目繁多[当时有大麦、织绢、绸鞋钱和食盐钱等名目],恐官吏从中舞弊,想除去名目合为一项 。
- 曾子杀猪注释及译文 曾子杀猪文言文翻译
-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 书上元夜游阅读及答案 书上元夜游文言文翻译
- 焚庐灭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焚庐灭鼠文言文翻译
-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阅读答案 苏洵二十七始发愤文言文翻译
- 孟门山原文和翻译 孟门山文言文翻译
-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阅读答案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文言文翻译
- 守株待兔原文及翻译 守株待兔文言文
- 陶渊明文言文赏析 桃花源记全文赏析
- 徐文贞宽厚断句划分 徐文贞宽厚文言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