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杨公忌”,连“阎王”都忌讳的日子,有啥讲究和禁忌?( 四 )


奇数不吉 , 古人设节祭祀 , 以避凶祈福 。农历正月十三 , 月日皆单数 , 又在新年第一个月 , 又碰上"杨公忌"、"阎王忌"、"毒日" , 这天讲究和忌讳自然很多 。
习俗这种事不好以"道理"二字简单界定 。正月十三习俗是民间避凶趋吉的老文化 。古人认知受限 , 心理和情怀寄托现象无可厚非 。
于今天而言 , 借习俗了解并理解老辈的生活风貌 , 还是很有意义的 , 择其精 , 去其弊 , 可也 。至于民间忌讳 , 能避则避吧 。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我国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 , 猜字算命就风行天下 , 各种各样的忌讳莫如深 , 例如正月十三“杨公忌” , 据说连“阎王”都忌讳 。
根据中国古代传说 , “杨公忌”是出自大宋朝 , 杨老老令公“杨继业”带领十三个儿子血战两狼山 。
大家都知道 , 大宋朝是一个外不强 , 中却干的和谐朝代 , 大宋朝和北方契丹人 , 大辽国打打杀杀好几百年 。
而传说中的杨继业带领杨家将血战两狼山 , 不料中了大辽国的奸计 , 被人家包了饺子 , 虽然杨家将拼命厮杀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被当时的大奸臣潘仁美陷害 , 全军覆没 。
所以就有了“杨公忌”这个悲剧日子 。
对于正月十三“杨公忌”这个日子 , 农历上还真正的写的明白 , 这一天适宜旅游 , 拜神祈福 。
当然也有忌讳的事情 , 例如不能出门访友 , 而且还不能理发 。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封建迷信的说法 , 作为现代人 , 我们了解一下古代老百姓为什么这样说 , 就可以了 。
至于“杨公忌”这一天 , 阎王爷是不是也忌讳 , 这个只能够问阎王爷了 。
蜡烛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正月十三是什么样子的 。正月十三也叫“杨公祭” , 相传是老令公杨继业战死的日子 。
传说 , 宋太宗赵匡义 , 中了辽国计策 , 前赴北国会谈 , 杨家将在杨继业率领下 , 七郎八虎闯幽州 , 前往保驾北征 。
行兵到两狼山前 , 杨继业认为此次行兵犯了地名之忌:“自己姓‘杨’ , 与‘羊’同音 。‘羊’遇‘两狼’ , 难以取胜 。”告诫子弟官兵都要“小心” 。
结果 , 在战争中 , 遇到了埋伏 , 兵败金沙滩 , 杨家将受到严重损伤 。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短寿一命亡;三郎马踏肉泥浆;四郎流落在番邦 , 五郎怕死当和尚;七郎乱箭一命亡;李陵碑前碰死了杨老将;只剩一个杨六郎 。
杨家将兵败失散 。人们为了纪念保国忠良 , 就把正月十三定为“杨公忌” 。
在这一天 , 诸事不宜 。人们用各种形式表彰他的功绩 , 以之纪念 。
正月十五即将来临  , 年味儿也渐渐散去。这也让过年期间每一个日子都有很多的说法 , 其中对于正月十三 , 按照民间的说法是“杨公忌” , 也是全年最“毒”的一天 , 这是为啥呢?
民间传有不同的版本 。
杨公指的是唐代著名的堪舆明师杨筠松 , 由于他一生都为民做事 , 深得百姓的爱戴 , 所以将其称之为杨公 。杨筠松过于正直和善良 , 被一些歹毒之人加以迫害 , 把杨筠松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 杨公这一生被害多达十三次 , 但杨筠松的正直和所作所为 , 也是得到了神明的庇护 , 从而每次都能够从凶险之中得以幸存 。后来根据这十三次的受害时间节点 , 杨筠松将这十三次称之为:十三忌 , 也就成为了民间称之为的:杨公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