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八 )


风水中的人字岸 房前有岸岸下是水面风水如何

文章插图
元王蒙《西郊草堂图》
中国传统中 , 诗、书、画、印本为四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 然而在经由晋唐而于宋元之后 , 这四者被完全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传统艺术用自己独有的形式 , 将这四者完美地结合 , 成为了中国画的基本表现形式 , 其中更以文人画为代表 。他们用书法的韵味题诗书款 , 或抒发某种感慨 , 或描述作画时的心境 , 或一记叙作画的时间、背景 , 或说明此画赠予何人 , 绘画主体已经融入到整幅画中 , 使其更具生命力 。很多画作在流转中早已散佚了 , 但画上的题诗却以各种方式得以保存 。自宋及清 , 题写在苕霅渔隐图上的诗词不少 , 画今不存但诗词存的 , 现摘录如下:
宋胡仔《渔隐图》(二首):
秋云漠漠烟苍苍 , 芦花初白莲叶黄 。
钓船尽日来往处 , 南村北村秔稻香 。
卷起纶竿撇棹归 , 短篷斜掩宿渔矶 。
日高春睡无人唤 , 撩乱杨花绕梦飞 。
宋胡仔《题苕溪渔隐图》:
溪边短短长长柳 , 波上来来去去船 。
鸥鸟近人浑不畏 , 一双飞下镜中天 。
宋郑思肖《张志和渔父图》:
苕霅春深花满溪 , 一钩翻动碧琉璃 。
蓑衣箬笠尽有意 , 不到斜风细雨知 。
宋孙应时《题光福刘伯祥所藏东坡枯木及渔村落落照图》:
夕阳雁影江天 , 明月芦花醉眠 。
乞我烟波一叶 , 伴君西塞山边 。
宋末元初周密《题宋伯仁烟波图后》:
是处烟波有钓蓑 , 底须濠濮与西河 。
三吴旧日图渔具 , 九曲当年赋棹歌 。
濯足濯缨吟欸乃 , 知鱼知我乐如何 。
会须携取新诗卷 , 西塞山前问志和 。
宋末元初戴表元《西塞山图》:
空中生业寄鱼蓑 , 云是亲情水是家 。
便有踪由无处觅 , 春风岸岸野桃花 。
元沈禧《清平乐·题渔父图》:
平湖渺渺 。一叶扁舟小 。荡漾不须频举棹 。观尽云山多少 。问渠乐意如何 。平生惯识烟波 。载却月明归去 , 数声欸乃清歌 。
烟波深处 。占断溪山趣 。逢着忘机闲伴侣 。旋斫锦鳞烹煮 。隔船相唤相呼 。瓮头酒尽须沽 。醉后都忘尔汝 。生来不识荣枯 。
元张翥《懒拙道人苕溪晓望图》:
忆昔薄游苕之城 , 溪光近秋山晚晴 。
连峰接嶂望不极 , 惟有白云纵复横 。
渔村无林树墨色 , 微风忽起菰蒲声 。
月从太湖东畔出 , 直射西塞山前明 。
人家碧玉壶中住 , 野舫银河天上行 。
酒酣时起发长啸 , 水底直遣鱼龙惊 。
老晖乡亦此盘礴 , 安知今我非三生 。
尽搜万象入奇笔 , 画与诗境俱峥嵘 。
吾家苕中有茅屋 , 京尘满鬓难为情 。
顿令扁舟夜入梦 , 万顷鸥波归濯缨 。
元末明初李昱《九鹚图》:
何人水墨开毫素 , 白日晴窗起烟雾 。
强将醉眼窥微茫 , 乃见江南九秋鹭 。
两只长鸣一只飞 , 两只共啄菰米肥 。
其余四只梦洲渚 , 黄芦白苇相因依 。
我家曾住苕洲上 , 绿蓑披雨听渔唱 。
西塞山边今有无 , 桃花流水应新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