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和解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 二 )


12.倩(qìng):请托 。
13.红巾翠袖:女子装饰 , 代指女子 。
14.揾(wèn):擦拭 。
【白话译文】
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 , 长江水随天流去秋色无边际 。极目眺望北国崇山峻岭的风景 , 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仇恨 , 就好似碧玉发簪和螺形发髻 。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 , 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 吴钩把玩不已拍遍九曲栏杆 , 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
别提家乡的鲈鱼肉精细味美 , 尽管秋风吹不会像季鹰不归?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 。那将羞于见雄才大气的刘备 。借时光如水忧愁国势如风雨 , 树犹如此倩人谁能去换来啊?就让那红巾翠袖多情歌女 , 为我擦去英雄失志时的热泪 。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 , 一直不受重视 , 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 , 提出抗金策略 , 又不被采纳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 , 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 却投闲置散 , 任了一介小官 , 一次 , 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 , 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 , 百感交集 , 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 , 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一说此词为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年—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
【作品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 , 由写景进而抒情 , 情和景融合无间 , 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 , 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 , 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 却投闲置散 , 作一个建康通判 , 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 , 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 , 下临秦淮 , 尽观赏之胜 。”
这首词 ,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 , 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 , 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 , “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 , 辽远空阔 , 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 , 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 , 天水交溶气象阔大 , 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 , 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 , 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 ,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 ,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 , 只有秋季 , 天高气爽 , 才可能极目远望 , 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
下面“遥岑远目 , 献愁供恨 , 玉簪螺髻”三句 , 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 , 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 , 景色算上美景 , 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 , 撒在明月中” ,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 , 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 , 虽见壮美的远山 , 但愁却有增无减 , 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 , 又何因而至 , 词中没有正面交代 , 但结合登临时的情景 , 可以意会得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