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需要供奉在祖宗宗庙里,凡是带祖、带宗的都是庙号 。谥号的谥是一种评价,是一个形容词,评价就有好坏,朝代名+谥+帝(王)中间的就是谥号,如魏武帝,蜀汉昭烈帝,吴大帝中的“武、昭烈、大”就是谥号 。既不带“祖”、“宗”,又不带“帝”的就是年号,如嘉靖、道光等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这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好回答 。
我们只要区分谥号、庙号和年号就好 。谥号是什么?谥号便是某个人(皇帝皇后文武大臣等非常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之事做一个简单地评价,皇帝的谥号一般是百官议定,而文武大臣有朝廷赐予 。所以只要有地位的人死后基本都可以得到谥号 。

文章插图
庙号是什么?庙号也是要等人死了之后才能拥有,帝王死后,人们在太庙之中再建庙宇供奉帝王牌位,并将这个庙宇取名,便是庙号 。一般情况下帝王需要有功绩和德行才能立庙(当然满清和蒙元的一些谥号和庙号就不要当真了),比如刘邦死后庙号是太祖,我们经常所说的汉高祖刘邦,这个“高”字其实是谥号,刘邦的谥号是高皇帝 。现在历史书上对于汉帝的称呼一般都是称呼其谥号,所以我们叫刘邦汉高祖,叫刘彻汉武帝,汉武帝的谥号便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所以其全称是汉世宗孝武皇帝 。
上面也说了,庙号是必须有大功绩的帝王才能有,而还有不少皇帝死后没有立庙的,比如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他是没有庙号的,只有谥号 。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后世对于汉一朝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用庙号称不全 。
到了唐,那些李老板们就有些坏规矩了,不管有功有过,全都有庙号,而且谥号从汉的1-2个字开始奔跑,比如李世民刚开始谥号是文皇帝,后面加谥文武圣皇帝,然后再加文武大圣皇帝,最后还加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加了这么多字,我们称呼李世民总不能叫他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吧,加上唐的皇帝基本都有庙号,所以为了方便基本都是用庙号称呼,所以我们称呼他是唐太宗 。

文章插图
当然最坏规矩的还是满清的兄弟了,比如慈禧的谥号就有23个字,我念完都喘不上气了 。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洪武,康熙之类的称呼,这个是年号 。这个最早是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的,为的是方便在编年体史书纪年,也就是说这个称呼其实是个界定时间的工具 。一个皇帝有时候会有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武老板就有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龙五个年号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都是只用一个年号,然后这班爱偷懒的历史学家发现用年号称呼他们这些皇帝好像更方便,就继续偷懒了 。

文章插图
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些这三者称呼 的区别,至于如何订庙号,如何加谥号这些,太多太复杂,我也不多赘述,看了容易睡觉 。
历史上确实存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对皇帝的称谓较多 。仅以封建之后的汉朝开始至隋朝一般称呼皇帝为XX帝;而唐朝至明朝一般称为XX宗XX祖;而清朝却以顺治,康熙,道光等进行称呼 。这其实是代表了三种对皇帝的称呼 。
中国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三个号,分别是庙号,谥号,年号 。
汉至隋朝一般使用谥号,唐至明朝使用庙号,清朝使用年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首先皇帝在生前是没有谥号和庙号的,只有年号,但以前一个皇帝的年号经常变更,比如汉武帝的年号居然有11个之多,不便后世进行称谓,唐朝以前皇帝的谥号字数很少,一般使用谥号 。
- 龙抬头,为什么要给孩子剪头发?
- 为什么音乐节混进去很多垃圾乐队?
- 自制酸奶为什么不酸
- 38妇女节为什么叫女神节
- 为什么职场上有很多没有痛感、没有效率的职场“橡皮人”?
- 为什么买东户房的人少了?4个缺点越来越明显,有房没房的都看看 东边套的房子好不好
- 为什么有些离婚后的女人活得比原来好了?
- 孩子听周华健《亲亲我的宝贝》感动哭了,老歌为什么能打动人?
- 为什么有人说喝红酒要配红肉,喝白葡萄酒要配白肉?
- 狗狗下崽为什么不爱吃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