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三 )


唐朝以后至清朝,为了彰显皇帝功绩及后世人表达孝道在谥号前加了越来越多进行表达寄托哀思的文字,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比如康熙皇帝就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如此称谓已经达到不便交流沟通的程度,自然就不在平时交流时使用 。唐至明朝直接使用庙号 。
在清一朝12位皇帝的年号基本稳定,没有出现之前一个皇帝使用几个年号的混乱现象,故清朝全部使用年号进行称呼 。
这么说,汉武帝是谥号,唐太宗是庙号,乾隆是年号 。
过去,称呼当朝皇帝一般是今上,皇上,官家等方式,而称呼已经死亡的皇帝则需要一个正式名称 。同时,历史记载也需要一个记录时间的符号,比如刘邦当皇帝的第十年,就是汉高祖十年 。秦始皇当皇帝的第三年,就是秦始皇三年 。汉武帝时期创造了年号,那么则是汉武帝XX二年 。
什么叫谥号呢?
就是皇帝死后对他的简要总结 。
比如,曹操死后被追封为魏太祖武皇帝 。这个武就是对曹操的谥号 。
什么叫庙号?
就是皇帝死后在宗庙中的地址 。
汉朝谥法严格,很多皇帝没有庙号,那就只能以谥号称呼皇帝 。
曹位之后庙号泛滥,只要是皇帝就有庙号,所以唐宋都以庙号称呼 。到明清时期,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自然就以年号称呼 。
比如汉武帝刘彻,他创造了年号,但年号太多了,死后谥号为武,庙号世宗,所以历史上就称呼他为汉武帝 。而他的爹就没有庙号,是为景帝 。所以汉朝皇帝都叫某帝 。
礼制规定天子七庙,汉代当时宗庙已经有太上皇,刘邦,文帝了 。大臣们议论,汉景帝只是执行了文帝的政策,不能设庙号(得給后面的皇帝留位置啊),所以汉景帝没得到宗庙,挂在父亲汉文帝名下享受香火 。汉光武帝刘秀当皇帝后进行清理,保留刘邦文帝武帝宣帝的庙号,其余则全部取消 。他得給自己与后世子孙留下几个宗庙地位啊 。
这里涉及一个庙号和年号称谓的问题 。庙号早而年号晚 。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文章插图

在历史上,像称呼什么“文帝”、“武帝”,还有什么“太宗”、“玄宗”这些光荣称号,实际上,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一般通常都用“祖”或“宗”这两个字 。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文章插图

庙号说白了,就是皇帝活着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称号的,都是在他们死了以后,朝廷根据他们一生的功过品行追封的 。你比如,那个北宋皇帝赵祯,就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仁慈得要命,死了就被追封为宋仁宗 。他之前的所有帝王,都没有被冠以“仁”字为庙号的 。所以说,“仁”,是对赵祯一生高度的概括 。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文章插图
而“康熙”和“乾隆”就不同了,这个不是庙号而是年号 。年号和庙号相比,起源则最晚,明清时期很流行,一般都是采用年号加帝的称呼 。你比如,清圣祖在位六十一年,就只用康熙这个年号 。康熙皇帝本来是位守成之君,但是死后庙号称呼为“圣祖”,这就是他儿子雍正皇帝对他爹一生功绩的肯定 。
许多历史爱好者会发现这一条规律:唐朝之前的皇帝一般称为XX帝,如汉文帝、汉武帝 。唐朝以后的皇帝称为XX宗,如唐太宗、唐玄宗 。而明清的皇帝一般用年号代替,如康熙帝、乾隆帝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涉及到庙号、谥号和年号的三个概念 。

为什么汉朝皇帝叫文帝、武帝,唐朝叫太宗、玄宗,清朝叫康熙、乾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