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业博士生回老家待业17年成为五保户,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 二 )


这是一则旧闻,2008年4月,在张某在家待业7年后,那年他已经42岁,其姐姐诉诸媒体,期望能得到关注,帮助张某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
张某兄妹6人,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哥哥姐姐合力负担了他的上学费用,他也曾经是家中的骄傲:1984年张某考上湖南医科大学,5年后被分配至天津某医院血液科 。工作3年后,张某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后又继续攻读博士,不过最后一学期时,由于身体原因休学,一直未能完成学业 。
张某也曾在北京、长沙等地找过工作,但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之下,从2001年开始,便“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
见采访人员来访,张某很排斥,不过听说对找工作有帮助,这才愿意交流:“我一般不和别人说什么的,看你们还有些水平,我只喜欢和聪明的人打交道 。”采访人员问他对北大才子陆步轩摆摊卖猪肉有什么看法,他摇摇手,表示不愿多说,“你会看穿我的内心” 。采访人员又问他读了这么多书,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有没有觉得是浪费?他沉默好久后才说:“养活自己还不容易,我当年的医院待遇也不错,但我不愿意,因为那里实现不了我的理想 。”
【如何看待湖南北大肄业博士生回老家待业17年成为五保户,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在聊天期间,张某以千里马自居,多次暗示自己“怀才不遇”,“这辈子碰不到伯乐”了,并拿自己与爱因斯坦作比较,还哀叹租住的房子条件差(这是他外甥读高中时租住的房子,外甥考上大学后,就给他住了),晚上经常睡不好,但又强调自己必须呆在这里,因为这里靠近城市,而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城市的向往!
从整个聊天的过程来看,张某“心比天高”,可又“眼高手低”,不愿放下手段委屈自己,他的不妥协,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
这之前我看到过有关张某的报道,没想到现在仍然在家待业 。就此事,如果我们认真反思,除了张某自己本身的原因以外,是否我们这个社会为张某所做的也少了点什么 。既然张某的事已经引起媒体的关注,是不是除了宣传报道外,应该为他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些什么,哪怕是一些建议规划 。可我从现有的报道中,还没有看到有任何这样的信息 。有的只有质疑指责和遗憾 。
很显然,张某在就学过程中,一定是遇到过什么挫折,致使肄业回家 。回家后也经过一些努力,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可又因种种原因失败了 。这无疑对这个已经非常失意的他,又是一个意外的打击 。从此便一蹶不振,根据有关说法,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
张某现在已经是穷困潦倒,靠姐姐接济和政府的低保度日 。这样一个曾经为家庭带来荣耀,乃至整个家乡都引以为豪的高材生,为了他家庭可以说是已经倾其所有,国家也为其付出了一定的教育资源 。可就这样白白的浪费了 。
看到张某的报道,我想起原先有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报道 。一个从小非常优秀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视为眼中的宝贝 。这孩子也不负众望,如愿考上了一所国家名牌大学,又如愿读研,研究生毕业后,由于家庭条件困难,母亲本想让他就业,可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又选择继续读博 。博士毕业后,经过几轮面试都因为不能适应而被淘汰或辞退 。无奈回到了家中,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明白孩子已经和社会脱节,除了读书什么也做不来 。为了儿子,母亲找到家乡的县教育局,请求为儿子安排一个高中历史教师(他是历史学博士),局领导很惊讶,但根据政策,一个博士回乡很受欢迎 。可后来的时间,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个博士上了讲台,竟然讲不出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