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与现代七夕,都有什么活动?怎么过?( 二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牛郎织女的传说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而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 。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 。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 。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 。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 。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 。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 。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 。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 。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 。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结果情投意合,私订终身 。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 。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 。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 。”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 。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 。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 。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日本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