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功绩我们不应该忘记 。
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两条线,一条是和后金(清)的对抗史,一条是明朝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的斗争史 。
大部分人了解明朝和后金对抗的历史都集中在几场战役,比如,萨尔许之战1619年,宁远大战1626年,宁锦大战1627年,松锦大战1640年 。
熊廷弼就是出现在明朝萨尔许之战后,明朝丧失辽东战场主动权后一直到宁远大战这段期间的人物,可以说,了解了熊廷弼,就了解了这段历史 。
熊廷弼在明末属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力挽狂澜的人物,在辽东局势危机时刻,熊廷弼担任兵部右侍郎成为接替杨镐的辽东经略,对于辽东的局势,熊廷弼认为朝廷应该给与足够的支持,不要节制他的费用,不要延误他的时限,不要用一般的规矩来使他沮丧,不要从旁阻挠来掣他的手肘 。
在熊廷弼经略辽东期间,抵挡了后金的攻势,史书上说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胆量,通晓军事,在辽东问题上主张防守,但是因为脾气太爆,性格又太耿直,因此得罪不少人,后来明神宗去世,朝廷上的动荡,也导致辽东局势不断恶化,熊廷弼也因为诬陷被免职,后来沈阳辽阳相继失陷,天启皇帝又想起熊廷弼,后来也难逃流言蜚语,最后被斩首后,传首九边 。
其实,不止是熊廷弼,后来的袁崇焕也希望通过获得足够的自主权来主导辽东局势,其结果都是惨不忍睹 。
没人看,写不下去了 。。。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一句话:多给明神宗五年时间,后金问题就不是问题 。
要理解这句话,只有知道熊廷弼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行 。
熊廷弼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敢说真话
万历三十六年,李成梁放弃宽甸六堡后,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 。
针对李成梁加官进爵的秘诀——捣巢,熊廷弼说出了一句很多人都清楚但却不敢说的真话“辽之积弊在捣虏巢,我之捣巢出其不意 。窃其级以冒爵赏,虏亦挟其积恨……(捣巢实为)图近利而殆实祸也” 。
2、不怕得罪人
巡按辽东期间,熊廷弼整顿军队,严查各级将领吃空饷、克扣粮饷、贪占军屯田等行为,使得大明在辽东的军事形势明显好转,以至于《明史》中给出了“廷弼在辽数年,杜馈遗,核军实,按劾将吏,不事姑息,风纪大振”的评价 。
3、极具军事才能
熊廷弼巡按辽东仅仅三年,就修缮城池和墩台一百多座、边墙七百多里,新建粮仓十七所,并且凭着不怕得罪人,将辽东驻军锤炼成了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锐之师,使得努尔哈赤三年间不敢轻举妄动 。
4、富有战略眼光
依据万历援朝之役、高淮乱辽后辽东军力孱弱、将领不法等问题,熊廷弼制定了“实内固外,以夷攻夷”的战略,使努尔哈赤面临了巨大的压力 。
5、爱憎分明
熊廷弼虽然身为楚党,但却忽视了齐楚浙三党同东林党之间争斗日趋激烈的事实,对东林党中某些正直、能干之臣不加掩饰的表达赞赏,并与之交好 。
总而言之,熊廷弼是一个长于谋国、短于谋身的人 。
如果能遇到一位有魄力、能容人、知人善任的君主,熊廷弼就是一把刺向敌人的利刃,反之,熊廷弼就会被那些嫉贤妒能、贪恋权势的小人撕咬的骨头都不剩 。
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就是明神宗手里刺向后金的利刃,若能多给明神宗五年时间,在明神宗的支持下,熊廷弼极有可能平定羽翼未丰的后金 。
很可惜,万历四十七年,明神宗令熊廷弼接替杨镐经略辽东,万历四十八年,明神宗就驾崩了,天启元年,掌权的东林党鉴于熊廷弼接连取得蒲河、沈阳之战的胜利后辽东形势稳定的事实,就一脚踢开了短于谋身的熊廷弼,换上了自己人袁应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