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在努尔哈赤刚兴起之时,熊廷弼就指出他是辽东的主要威胁 。若这一战略真能实现,将使努尔哈赤“终身老死于穴中而不敢动” 。可以说,熊廷弼的谋略要甩努尔哈赤好几条街 。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兵分两路进攻沈阳和奉集反动进攻,失败 。八月,努尔哈赤再以五万兵力攻打沈阳,结果又失败了 。
天启二年,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兵马攻打西平堡 。由于巡抚王化贞手下有奸细,兵败逃跑 。致使熊廷弼被朝廷杀害 。
谢谢邀请 。熊廷弼,生于1569年,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与孙承宗、袁崇焕同为抗击后金入侵做出过重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辽东三杰”;死于(被杀)1625年,在他死后的19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国 。由以上这些简历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军事家的熊廷弼,可以说既是一个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但至少有三个方面,熊廷弼是当的起的 。
第一,他有胆有识 。熊廷弼曾以“乡试”第一名的身份得中进士,是标准的学霸出身,但他为官的表现却很少有书生气,这在他担任的第一个官职、监察御史时就已展露锋芒 。当时他奉万历皇帝之命巡按辽东,对当时总兵李成梁、巡抚赵楫相互勾结,主动放弃关外大片领土,将关外百姓转移到内地安置的做法非常气愤,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直接上书弹劾 。并针对辽东土地多有闲置的情况提出抽兵兴办屯田的建议 。万历皇帝对他前一个弹劾不置可否,但对他“抽兵屯田”的建议则大加赞赏,并诏令推行 。熊廷弼在辽东巡按的几年里,极力推动整饬军规军纪,收到很好效果,史载“辽地风尚、纲纪为之大振” 。

文章插图
第二,他很有军师才能 。看明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担当军事重任的往往都是文人出身,而非土生土长的武将 。客观地说,“重文轻武”是明朝皇帝的通病,但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一到关键时刻貌似可选的人很多,但实际上却又无人可用,只能是临时抓人救场 。熊廷弼就是被“抓来”救急的——出任辽东经略 。这个时候,原辽东经略杨镐在与后金的“萨尔浒”战役中惨败,明朝失去了辽东优势,在举朝上下人心惶惶的时刻,熊廷弼临危受命 。他到任后,斩逃将、造兵器、修城堡,同时重新遴选精兵强将扼守战略要冲……一系列的务实举措提振了军心,稳固了守备,使后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没有再前进一步,形势开始有所好转 。但这只是暂时的 。

文章插图
第三,他是一个真正的悲情英雄 。接前面的话,辽东的战略态势的好转只是暂时,这个问题还是出在明朝廷身上 。在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的同时,明王朝又同时提升王化贞为巡抚,也参与到辽东战事的指挥中来,也就是说一次战役出现了两个军事指挥官,而且两个指挥官的对战争的看法又是完全相反的!熊廷弼主张“守”,王化贞主张“战” 。两人相左的意见反映到朝廷,又经过廷堂上的激烈争论,最后朝廷同意了王化贞的方案,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上后金的离间计,结果就是我们知道的,四万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剩余明军狼狈退回关内 。对于熊廷弼来讲,战场上的耻辱还没有结束,他因战事失利在明朝廷追责中被杀,时年55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