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桂枝有何作用?( 三 )


(二)滋壮气血
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桂枝为气分药,芍药为血分药,一阳一阴,一通一敛 。两药等量相伍,阴阳相济,气血相和,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 。《神农本草经》言桂枝: “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经》言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 。
《伤寒论》第62条云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一个既无表邪,又无表证(表证不一定都是因外邪所为)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 。仲景仍取桂枝汤加味变通,已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 。
桂枝汤作为解表剂,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治疗以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为主 。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3]
配伍特点
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 。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 。
运用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临床应用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
加减化裁
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
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附注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6g,芍药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葛根12g 。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
出处:《伤寒论》
附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
出处:《伤寒论》
附方 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15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擘)3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