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从哪个阶段抓?为什么总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三 )


12岁以后,孩子进入青春期,基本都会有明显的自我意识 。这个阶段要以尊重平和为基石 。家长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反而是孩子的主导地位在增加 。父母可能要改变以前大部分的教育模式 。要学会把孩子当同事一样对待 。并给予充分的尊重,遇事让孩子参与讨论,适度关注孩子的朋友以及其相关的家庭背景 。减少唠叨(这点一定要注意 。)少说话多倾听 。学习运用正面管教方法 。平和而坚定 。多一点同理性,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解决处理问题 。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之外,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人处世 。情商,人生观等也同时要注意 。需要适当关注 。
所以综上所述,教育孩子基本每个阶段都很重要 。环环独立却又环环相扣 。大体是前边家长付出的多,孩子习惯养成的好,后边大人就会稍稍轻松,小孩也会相对优秀 。反之 。
至于总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个人觉得尚不完全正确 。必竟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是靠长期的潜移默化 。是一个不断试错学习成长的过程 。人生重要的可能并不绝对是那条所谓的起跑线 。而是你是否永远积极阳光向前正能量 。漫漫人生起跑线或许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但又无处不是起跑线 。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明日之栋梁 。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擅长 。家长要尽可能的协助孩子,分析发现并发挥特长 。助力他们去描绘自己精彩丰富的人生!以上是个人的拙见,希望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谢谢大家!
孩子的教育从父母做起,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而且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亲密无间的相处者,父母点点滴滴的影响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父母在拥有孩子之前都要开始学习,提升自我,影响孩子 。
广义上说,孩子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胎教了!但这跟所谓的起跑线完全是两个概念!孩子的教育其实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至于狭义的孩子教育,习惯的养成远比多认识几个字母和数字更重要 。3岁左右着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6岁左右开始教孩子认些简单的数字和字母;接下来的教育跟着国家的教育纲要及学校的教育安排就可以了 。等到孩子15岁,身体发育有了较为厚实的基础,孩子的课业也开始变得多而重要起来,这个时候可以给孩子加加码,我们的圣人不是也说过“15始学”嘛!等到孩子17岁,在高中阶段,就要上紧发条,奋力一搏了 。不要说高中孩子的升学压力大需要减负,人生这个阶段身体已经基本长成,承受力也相对提高,即便不是为了升学,也是应该在学习上拼一把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学习抓得太紧而导致孩子厌学,在最关键的爬坡上坎的中学阶段,孩子逆反心理陡增,对学习非常厌烦和抵制,是非常得不偿失的!那才是最最失败的教育!!
穷孩子和富孩子是没有可比性的,从遗传基因这方面来讲,已经输了,但是孩子已经奔着父母来了,我们尽力而为,百天过后就可以教育孩子了,不需要她能理解,让她脑子里有印象,开发她的智力,一岁多教她背唐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