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四 )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倒春寒对于人还好说,可对于农作物就是致命打击 。
老话说“俗谚至少七分真”,传统中大多数的俗谚都是古代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劳作当中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 。
虽然他们未必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至少现象是准确的 。
咱们所处的地方,尤其是中原地区,春天初期处于冷暖气流的交汇之地,惊蛰前后不断下雨是正常的,而且暖湿气流强势,气温因为降雨降低才对 。
之后天气放晴,冷空气北退,必然气温回升,春天也就真正开始了 。
然而惊蛰的时候,要是天气比较暖和,那么就意味着今年的暖湿气流比较薄弱 。
这个时候的天气暖和,其实是因为江水不够,白天的日照充足导致的,可暖空气姗姗来迟反复与冷空气交锋,后面就难熬了 。
惊蛰之后,可能反复下雨,直到暖湿气流聚集到一定程度,可到时候已经五月份 。
人们对于倒春寒是非常怕的,因为这对农业生产极其不利,也因此还有“惊蛰不打雷,老头自己睡”的说法,意思是惊蛰没有雷雨,之后收成太差,家人也都没了 。
从今年惊蛰之前的天气来看,按照传统俗谚,应该是个丰年 。
2020一开春,我们就感觉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国内外疫情胶着蔓延,不少地方春雷早响,更有人观察到东北长白山一带冰天雪地里有数不清的蚂蚁似的小虫子在跳动,在爬动 。所有这些,都提醒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自然界的异常情况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是一句俗语老话,提醒人们如果天气该冷的时候不冷,不该解冻的时候提前解冻,那么后面本该暖和起来的天气就可能会迟迟暖和不起来 。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不是什么好事儿 。
惊蛰是24节气之一 。是春雷始响,蛰虫慢慢开始复苏的时候 。但是必须明白,惊蛰仍然处于数九天中,天气应该依然寒冷 。我们知道连冬数九,冬至一九开始,每九天一个九,到了惊蛰节气,正好是75天 。是八个第九天 。按照数九歌,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所以我们这里还有老话说,“惊蛰不耙地,好比蒸上馒头跑了气” 。可见惊蛰时节,就是土地解冻保墒的好时机 。
农村老人说,惊蛰时难穿衣,早晚特别冷,中午又有些热,这才是正常的气候 。如果这个时候特别暖和,那么今年的气候就可能要倒春寒了!等到桃花,杏花,梨花盛开时,就会遭灾了!
看前面提到的东北地区有那么多虫子活动,就有人说是一种冬跳蚤,大冬天本应该是休眠状态,一般隐藏在树枝上不动 。但因为去年是暖冬天气,所以这虫子好像就没有休眠,即使下了雪,他们仍然在各处爬动 。
另有报道,今年南极北极气温也是高于往年,本来应该在雪地上行走的企鹅,滚在了泥水里 。
〈图片来自网络)
应该说,气候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就不热 。这就是所说的全球温室效应吧?!
3月5日就是今年的惊蛰节气了,但愿能够早晚寒中午暖和,保持它该有的样子,让我们的2020风调雨顺吧!
今年3月5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就是“惊蛰”节气 。从这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暖,阳气上升,冬眠的动物、昆虫也都慢慢苏醒,大地即将出现百虫萌动,万物萌发春意盎然的景象 。可是,劳动人们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发现了许多根据节气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利好的信息,他们便把这些有益经验总结起来,汇编成朗朗上口的谚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流传后世,让后人在农耕生产中受益 。今天,我们听到的这句关于“惊蜇”节气的农谚“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说得是什么意思呢?乡村关中结合农耕生产实际,和大家交流如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