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五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节气到了“惊蛰”,这时的初春时节,也是“数九天”“九九”的最后“一九”了,虽然节气到了“惊蛰”,但这时的天气,气温变化无常,往往忽冷忽热,刚刚冬眠苏醒的动物和虫子,体力很虚弱,轻易不外出活动 。如果惊蜇这段时间天气暖和,刚刚冬眠苏醒的动物和昆虫大量出来活动,意味着天气反常 。春天的天气,理应逐渐变暖,但因提前变得暖和,地下的害虫没有被冻死,天气到了后面肯定就会变冷,且会持续冷到农历五月中旬左右 。这其实说明了,这样的气温不正常,极有可能出现“倒春寒”的恶劣天气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惊蛰时节,早春的天气变化莫测,天空中的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博弈僵持,就出现了忽冷忽热的状况 。如果惊蜇这段时间,天气温暖如春,那么后来的这段时间,冷空气自然持续增加,本应温暖和煦的春天,却形成了“倒春寒”的天气,且会持续到农历五月中旬左右 。同时,因为冬眠的昆虫体办含水量高,惊蜇时节天气温暖,没有冻死虫子,那么从这段时间之后的一段时间,天气极有可能持续寒冷 。其实,说来说去,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惊蜇节气这段时间天气温暖,接下来的天气变化莫测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这句老俗语从过去一直流传至今,说明了它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现代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农业科技各方面的得到了普及和提高,但在“惊蜇”这段时间,如果天气暖和,将极有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倒春寒”天气,这还是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总之,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先辈们根据长期的节气和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这些农谚,有些因为各方面条件发生了变化,也随之失去了科学指导的价值和作用;而有些经过大浪淘沙,在今天依然发挥着科学的指导作用 。比如这句农谚,就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们实事求是地说,农村许多根据节气变化总结的农谚,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在那个时代指导着农业生产,发挥出了实际的作用 。我们不用能现代人的认知和眼光,看待过去劳动人民的农谚总结,而就完全否定 。这样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 。
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 。这话好理解,意思是说,到交惊蛰节这天,或在惊蛰时令里不冷冷虫儿,就是到了五月中旬也会有寒冷时 。即是惊蛰要冷,才快暖和起来,惊蛰暖,前五月仲夏都会冷 。这是一句以惊蛰冷暖来预知未来天气的农谚,是人们的经验总结,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道理,但也有地域限制,不是随便一个地方都对都有理的 。在我南方就不太灵 。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文章插图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排于第三位,代表仲春二月卯的节,公历时间一般在3月5号上下,太阳位置到达黄经345度,十二消息卦从地天泰变到雷天大壮 。冬至数九,惊蛰距冬至七十五上下,是在九九之内,是有寒气的,交惊蛰一周后就出九了 。惊蛰时节,春雷乍响,蛰虫惊而出走,故名惊蛰 。九九艳阳天,雷响万物长 。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土壤解冻,蛰虫苏醒,春耕开始 。因惊蛰到,冬眠的虫儿苏醒岀走活动,如果天寒就冻着虫儿了,但这是好事,蛰冻后不冻,不冻后就冻 。所以说,惊蛰不冻虫,冷到五月中 。有关惊蛰而说天气的农谚不少,不曾趁机罗列几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