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阿瞒筵群臣,一瓜杀三妾”是什么故事?( 七 )


只是这样的杀鸡儆猴的手段,也太过视人命如儿戏了,实在不敢苟同 。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呢?
西瓜又称“寒瓜” 。
《南史·滕昙恭传》记载,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 。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 。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 。’”
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
明代李明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 。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
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也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 。
也就是说,西瓜在五代时才从西域传入中国,三国时中土应该还不出产西瓜 。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西瓜应该是西域运来的 。但是,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又是千(万)里迢迢,待运到洛阳时,怕早已不能吃了吧 。就算,有些还能吃,也是极为珍贵的,以曹操笼络人心的手段,有必要唱这么一出吗,完全就是给群臣添睹,就算吃上几口,怕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吧,完全就是在做得罪人的事情,枭雄曹操会去干吗?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纯属虚构,但却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虽然,这个故事非常的简单,但细思之下却又发人深省 。
图片来源网络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咋滴儿,他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被后人广为诟病,这也是他背负千载骂名的原因之一 。
虽说他文冶武功举世公认,但其擅权谋断,行为乖张,从不按常理出牌,动辄就会耍个阴谋诡计,世人称之“世之奸雄”也算“实至名归” 。
可是谁也想不到,曹操就是再怎么奸刁,也不至于为了吃个西瓜,竟然砍了三个妙龄美妾的脑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是有一年夏天酷暑难耐,曹操闲着无聊便召集众文武在一处水上亭阁开怀畅饮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伙儿猜拳行令,七嘴八舌,大都有了几分朦胧的醉意,场面显得乱糟糟的 。
这时有个别机警的人,偷眼瞅了一眼坐在上首的曹操,发现他的脸色有点难看,尽管没有立时发作,但见眉捎眼角已有了明显的不快 。
可是,宴席上的多数人却丝毫没有察觉,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仍然吆五喝六的把盏狂欢,全然忘却了君臣关系应有的上下尊卑 。
恰好此时,有一位年轻貌美的侍妾,用玉盘端着西瓜,低眉顺眼地走了进来 。曹操当即问到,这瓜熟不熟?侍妾回道,已经熟透了 。曹操闻听大怒,竟然吩咐左右刀斧手当场砍杀了侍妾 。
在座的众文武见此情形,心中愕然不已 。曹阿瞒这是咋得了,你问人家西瓜熟了没有?人家说熟了,看不出来有何过错呀,怎么就丢了性命呢?
可是虽然心里诧异,众人却没有人敢当场质疑 。曹操虽名为汉丞相,实为朝纲独断的枭雄,朝野上下,生杀予夺全凭他自己一句话 。
因此,在这节骨眼上,谁也不想去触这个霉头,便一个个默不作声,这酒是断然喝不下去了,只是战战兢兢地胡乱应承着,盼着早点散席了事 。
这时候,只见曹操又吩咐进献西瓜 。他的那群侍妾一个个早已吓得花容失色,惊恐万状 。可是曹操那边催得急,若是抗命不遵,同样也是死罪一条 。
其中有一侍妾,不仅貌美如花,素来还以聪明机敏著称,为了众姐妹的安危,她整整衣冠,平复一下慌乱的心情,端着盘子里的西瓜再次进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