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部队、板垣师团, 日军军队番号为何加上师团长名字?( 二 )
不过以所在地代称部队 , 仍显得啰唆 , 各师团私下也自行约定俗成了最初的单字“兵团文字符” , 例如驻扎在天皇身边的近卫师团 , 自称为“宫”;驻扎在广岛区域 , 善于登陆作战的第5师团自称为“鲤”;最初由北海道驻屯兵改编而来的第7师团自称为“熊” 。 最有意思的代称 , 要属驻扎在大阪的第4师团的“淀” 。
第4师团当初挑选“淀”作为代称 , 主要考虑是淀川从大阪穿过 , 据说也有如鱼得水的含义 , 对大阪人自己算是吉利的词语 。 但相对熊本、仙台等地的“乡下人” , 大阪人的城市气息很浓 , 不少士兵祖上根本就不是武士 , 而是商人或者平民 。 而大阪在日本历史上最出名的事件就是德川和丰臣政权之间的大阪攻城战 , 传说导致丰臣政权崩溃的红颜祸水恰巧名叫“淀君” 。 这样一来 , 其他日军官兵看不起大阪城的少爷们 , 私下常常将“淀师团”解释为“淀君的师团” 。
1940年当日本陆军为各师团和旅团制定“兵团文字符”的同时 , 也为下级部队制定了代号规则 。 各联队、大队等 , 在所隶属的师团或旅团的“兵团文字符”后面 , 加上3到5位数字组成的编码 , 作为各部队的“通称番号” 。 为了避免在基层官兵中造成混乱 , 日军规定各部队的通称番号中的数字部分是永久不变的 , 如果所属部队隶属发生变化 , 只修改第一位的“兵团文字符” 。 但在实际中 , 经常出现因为写错“通称番号”这一串数字导致家信被寄丢的情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