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人羡慕的中式教育!美式,中式教育到底哪个好?( 二 )

学生不怕你 , 混熟了之后就更容易捣蛋 。

惩罚措施极其有限

所以你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建立“每日行为反馈记录”等系统和奖励机制 , 并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 , 这样才能引起孩子们精神上对纪律的“重视” , 才能达到普通中国老师“吼一嗓子”就能达到的效果 。

一个在美国小学间流行的做法是 , 为每一个小朋友设立不同颜色的“色带卡片”来反映他们每天的行为表现 。

例如最好的色带是黄色 , 如果犯了特定的错误或者次数 , 就会获得相应的色带 , 那么晚上家长们根据卡片的“呈色”就可以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教育”了 。

虽然把“惩罚权”还给了家长 , 但孩子们的感受被很好的顾及了 , 毕竟在课堂上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出丑 。

这么做的好处会减少孩子对课堂的“恐惧感” , 更能自如地与老师对话 , 提出问题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 , 更好地发挥 。 但有时候也会造成更乱的课堂 。

而中国的风格是直接的 。 从“不允许乱动”到“回答问题站起来” , 这种纪律和措施的确能树立老师的权威和地位 , 让学生数量庞大的班级在教学任务的进行中 , 听话的像一把小提琴;

而随之而来的负面效果就是过于严肃的气氛会让一些内向的孩子产生抵触心里 , 甚至因为对犯错的恐惧而拒绝主动回答问题 。 而且“为人师表”的外在表现也往往体现在“端着” 。

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 “上学”从来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

不过这也没有办法 , 要知道美国的教室通常只有20个学生 , 而中国一个班超过50名学生也十分司空见惯 , 对两国老师来说维持课堂纪律的初始难度本身就不一样 。

这样一来“效率”才是最重要的 , 毕竟老师的主要精力应当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而不是消耗在无休止地维持课堂纪律 。

3

“标准化生产”和“批判性思维”

中美两国教育思想的核心差异就在这 。

由于中国教育体系非常强调考试 , 因此曾备受中西方舆论的抨击 。 西方教育体系甚至对其打上了“野蛮”、“机器学生”、“标准化工厂”等标签 。 西方主流教育风格曾一度认为 , 艺术或体育的强化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学习体验 。

诚然 , 在体育上面教育的羸弱的确是国内中小学普遍的问题 。 但是 , 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 , 也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更加公平地甄选出优秀的学生并给与合适的回报 。 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中国“标准化生产”的思路 , 和美国更强调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 。

首先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杠精” 。 简单来说 , 它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知识 , 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真实情况 , 在超越情感干扰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理解和逻辑判断 。

同样一篇文章 , 咱们的语文老师肯定会根据教材把“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给定的死死的 , 因为考试就考这些东西 , 有时候精确的甚至一字不让 。

而美国的老师可能会让你对文章的事件发表不同的看法 , “这家伙为什么这么做?”“他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办?”等等类似的论点 。 或者针对国家的某一项法律或者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

无论观点是正面还是反面 , 只要你在分析的时候运用了“批判性思维” , 论述能自圆其说 , 就能达到目标 。 但是如果你没有做到这点的话 , 哪怕辞藻多么华丽 , 句式有多么妖娆 , 最后多半也要回炉重造 。

这种狂热甚至体现在小学二年级课堂上 。 7、8岁的小朋友都有机会将古希腊的文明属性与其他的古代文明进行比较 , 并在同一天辩论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其他国家的利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