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人羡慕的中式教育!美式,中式教育到底哪个好?( 三 )
这种“勇于质疑”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 也正反映了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真理:
“教学应该充满想法 , 而不是塞满事实 。 而理想的老师就是那些以自己为桥梁 , 并邀请学生穿越的人 。 ”
4
坚固的基础
不可否认的是 , 在实现高质量的“批判性思维”之前 , 建立相关专业良好的基础知识库又是十分必要的 。
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数学造诣 , 上来就质疑“高斯函数”的实用性无疑是无知的 。 于是在这一点上 , 中国中小学的“标准化生产”的优势就完全体现出来了 。
中国的学校是严厉的 , 在学术方面 , 我们相信“勤奋胜过天赋” 。 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是足够的练习解决不了的——如果有 , 就多练一些 。
虽然“题海战术”一直以来都广为诟病 , 但是研究表明正是这种态度使孩子们在求学中走得更远 。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14年对5000多名学生的一项研究表示 , 亚裔青年人往往能获得较高的学术成就 , 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被告知要相信“努力”和“成就”之间的正向关系 。 所以如果遇到了困难 , “拼一下”也许就过去了 , 毕竟我们都相信“大力出奇迹 。 ”
而典型的美国的学生则相对倾向于将认知等能力视为天生的 , 相对容易由于一些困难而放弃 。 他们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 所以遇到大困难就绕道也是常态 , 毕竟“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 。
但是另一方面 , 精英学生中拥有“天分”的美国人勤奋起来也是十分可怕的 , 他们在美式教育体系的培养下 , 对自己的专业会爆发出难以置信的专注与狂热 , 这也是美国高校的科研水平普遍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中国学生群体更加习惯在困境中挣扎 , 而放在国家层面上 , 这样教育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韧性 , 使决策者们可以更加自信地提高一些整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标准 。
5
“好”的定义
那么 , 究竟哪一种教育方式更好呢?
在美国 , 上高中是一种权利;在中国 , 你需要考取“重点高中” 。
在美国 , 大学录取标准多样化 , 包括课外活动、GPA、SAT或者ACT成绩、论文以及潜在贡献等整体评分;在中国——两天的高考洗礼 。
在美国 , 每节课都要换教室和老师(中学);在中国 , “不上厕所就别乱跑了” 。
在美国 , 通常情况下K-12的学校下午3点就放学;而在中国 , “夜自习记得别迟到” 。
在美国 , 成绩是个人隐私;而在中国 , “某某某 , 60分 , 上来拿卷子 。 ”
在美国 , 老师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他或她的学习?”;在中国 , “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这个班的成绩?”
在美国 , 校园暴力是要出动警察的 , 严重的更是要坐牢;在中国 , 你懂的 。
那么整体来看 , 2019年的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为370万人(并不都考大学);而在中国 , 今年的高考考生人数为1031万 , 更不用说不同地区“投档线”带来的巨大压力了……
另一方面 ,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 但是也被媒体抨击过“做的太过”而导致许多学生在学术探索中越来越“娇气” 。
所以如果让我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的话 , 那么中国高强度的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基础学科和心智发展 , 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都能进行全面的强化——毕竟竞争环境的“修罗场”存在——而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 以及帮助孩子锻炼 , 设法弥补学校教育在体育健身方面的不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