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不能做什么?警惕资本驱动下的“应试技术”泛滥

  AI+教育不能做什么

  新学期开学以来 , 有关AI(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冲击着人们的认知 。 通过刷脸进校园 , 乃至进教室已经不是个例 。

  中国药科大学在校门口、学生宿舍大门口、图书馆、实验楼等场所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 , 并在部分试点教室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用于日常考勤和课堂纪律管理 。 这所学校在教室试点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 , 除了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出勤情况外 , 还能全程监控学生课堂听讲情况 。

  早在去年5月 , 杭州第十一中学就引进了“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 , 该系统在课堂内的摄像头每30秒扫描一次 , 可以识别高兴、伤心、愤怒、反感等常见的表情 , 以及举手、书写、起立、听讲、趴桌子等常见课堂行为 。 它通过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 辅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 。

  AI+教育作用不能被夸大

  2016年 , 人工智能Alpha Go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 , 这让“人工智能”成为热词 。 “AI+”嫁接的行业越来越多 , 其中包括教育行业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是该校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 他梳理了未来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可能扮演的角色: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 , 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 , 个性化智能教学的指导顾问 ,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 , 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 , 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还有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与汇集的智能代理 , 数据驱动的教育决策助手等等 。

  如今AI+教育类产品不断涌现 , 甚至有人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替代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三女牙曾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表示:“我们千万不要想着用一门技术替代我们教育体系的所有东西和教师 , 我们应该把人的力量和机器的力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 ”这一观点被很多教育工作者和技术研发人员所认同 。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曾表示 , 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教育的融合 , 必然会对传统的学校教育带来冲击 , 但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 不能片面夸大技术的作用 , 要把重点放在教育本身 。 他提出 , 要通过提高线上课程质量以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 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 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

  新技术无疑会给教育带来无限可能 , 并助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 但是教师对人的影响永远不会被机器替代 , 技术只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 。 《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 , 目前国内智能教育产品主要有智能排课规划、英语语音测评、智能习题批改、分组阅读和教育机器人等方面 。

  警惕资本驱动下的“应试技术”泛滥

  最近几年 , 美国等发达国家诞生了一批依托于信息科技的创新型学校 , 例如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的星际探索学校(Ad Astra) , 以及由谷歌工程师创办、扎克伯格投资的Alt School……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利用技术手段 , 让学生自由探索 , 学会解决问题 。

  国内也成立了一批技术创新型教育公司 , 但其中很多用于提高考试分数 。 为了精准找到学生的薄弱点 , 有机构把初中数学拆分为成千上万个知识点 。

  对于这些“智能辅助训练” , 中科院院士梅宏极不认同 , 在一次会议上 ,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 , 现在互联网+教育的讨论和应用很多 , 但很多都是智能刷题系统 , 这会在基础教育期间耗尽年轻人的创新激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