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不能做什么?警惕资本驱动下的“应试技术”泛滥( 二 )
他曾对北京大学信息学院的肄业学生作过调研 , 发现他们在中小学期间过度学习 , 没了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 上大学后开始玩 , 以至于耽误了学业 。
“其实 , 人的思维有模糊性特点的 , 包括直觉、感觉、感知、经验 , 可以完成小数据大任务 , 如果只注重学生解决书面知识 , 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 ”北京某中学校长认为 。
“AI+”近两三年成为投资领域的蓝筹股 。 《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 , 智能教育投资从2015年开始爆发式增长 。 2018年 , 整个教育行业融资持续上升 , 智能教育占比增加 。 除了一些老牌投资公司之外 , 几家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投资教育类公司 。
但是 , “过热”“虚高”等词一直如影随形 。
如今 , 智能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混淆概念、夸大作用、虚假宣传的现象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发现 , 这些“忽悠”主要面向家长和学校 。 有的宣称如果学校不使用智能产品、不做智慧校园就会落后于时代 , 学生就享受不到优质教育;有的产品不仅把知识量化 , 还把能力、思维等因素全都量化……
在前述报告中 , 一位作者表示:“对投资人而言 , 如果想让教育行业有好的发展 , 投资行为应该更严肃 , 在盈利的前提下还必须要考虑公德 , 甚至对创业者要有更苛刻的人品上的要求 。 ”
隐私保护 AI+教育不能突破底线
智能教育产品了获取学生的人脸、表情、指纹等个人信息 , 很多人提出了隐私方面的疑虑 。
网络安全专家、曾任360首席隐私官的谭晓生认为 , 一些教育类产品的信息采集方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
“当然 , 在科技进步和隐私保护之间是有一个平衡 , 不同的时代 , 平衡点也不一样 , 甚至有时显得有些微妙 。 ”谭晓生认为 , 数据获取、保存、使用是有底线的 。
“之所以出现侵犯隐私(的情况) , 都是因为边界不清晰 , 产权、使用权、编辑权、存储权等……”信息管理专家涂子沛认为 , 信息社会里的每个人都要有数据保护意识 , 同时 , 社会要建立公共数据隐私保护制度 。
今年8月 , 瑞典数据监管机构(DPA)对当地一所高中开出第一张基于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罚单 , 金额为2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4.8万元) 。 原因是该校使用人脸识别系统记录学生的出勤率 。
10月1日 ,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正式实施 。 明确规定 ,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转移、披露儿童个人信息的 , 应当以显著、清晰的方式告知儿童监护人 , 并应当征得儿童监护人的同意 。 网络运营者应当设置专门的儿童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和用户协议 , 并指定专人负责儿童个人信息保护 。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 李新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