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钱省大钱,健康促进有“融合”( 二 )
公司特别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保护 , 配备了5名专职医师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 每周组织“心理观影”活动 。 员工一旦出现心理困境 , 可以通过热线、面谈、解压课程等多种方式 , 直接寻求专业帮助 。 目前 , 公司每月有295人使用心理服务 。
花小钱 , 省大钱——公司通过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 , 提供专业的身心健康管理服务 , 帮助数万名员工安心工作、愉快生活 。 据统计 , 公司心理异常发现周期从2016年的3周缩短至1周 , 至今未出现重大人身安全事件 。
花小钱 , 省大钱——政府和机构通过制作健康宣传册 , 发放“减盐勺”“膳食宝塔冰箱贴”等物品 , 普及健康知识 , 实施减盐、减油、减糖、限酒等营养干预措施 , 明显减缓居民超重、肥胖和慢性病发病的增长速度 。
花小钱 , 省大钱 , 不仅要政府、企业有意识、肯投入 , 还要各职能部门协力合作 , 社会各界资源融合 。 在上海 , 社区、企业、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握着启动健康的“金钥匙” 。 全社会齐动员 , 共同培育健康文化 , 共同承担维护健康的责任和义务 。
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形成“大健康”格局
强调社会共治和部门联动 , 正是上海健康治理的特点之一 。 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 上海建设健康城市不靠卫生部门“单打独斗” , 而是依靠各部门通力合作 , 树立“大健康”理念 。
《健康上海行动》是上海市委、市政府40多个部门共同编制、推动实施的 , 以形成“大健康”格局 。 《健康上海行动》提出 ,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 在全国率先建立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 。 把健康中国战略纳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 , 把健康上海行动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考核内容 。
----花小钱省大钱 , 健康促进有“融合”//---- //
上海市民在滨江健身道上锻炼身体 。 王彤摄
近年来 , 上海陆续将封闭的生产岸线改变为开放共享的滨江公共生活空间 , “还江于民” , 让市民拥有更多健身场所和资源 。 目前 , 新贯通开放、总长45公里的黄浦江岸线已实现了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等三条滨江“亲民道”对外开放 , 徐汇滨江从工业废墟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健身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
在体育设施方面 , 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 , 提出到2020年 , 通过典型示范引领 , 建立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评价科学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制度体系 , 让更多市民使用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 。
在上海 , “同伴健康教育”同样深入人心 。 早在2007年 , 上海市爱卫会办公室就采纳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的课题研究成果 , 应用健康促进创新扩散理论和社区参与模式 , 启动“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控制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 对小组活动 , 社区医院提供支撑 , 市区两级爱卫办为各小组配备培训和健康科普工具等 , 医患互助 , 防控慢病 。
从早期患病人群的“病友圈” , 到后期健康人群的“互助组” , 健康理念从“治疗”升级到“预防” 。 至2018年底 , 上海全市累计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2.8万余个 , 55万人参与活动 , 覆盖全市所有的居委会 。 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实践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