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占比地不断提升 , 算力已成为核心生产力 。 尤其当前大模型、多模态等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需要远超以往的强大算力集群来满足 , 如全球最大规模人工智能巨量模型源1.0 , 其参数量高达2457亿 , 训练的数据集规模达5000GB , 其完成单次模型训练消耗的计算量约为4095PD(PetaFlop/s-day) 。 因此 , 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一个关键 , 就是要大力发展集约高效、绿色节能、超强算力、多元适配、可持续的智能计算中心 , 以算力驱动AI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 , 支持各种智能服务与应用 , 让算力成本更优、智慧化效用更大 , 更好地支撑智能产业发展 。 但从整体来看 ,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算力的基础设施还远落后于应用的需求 。
【王恩东: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王恩东认为 , 智能计算中心的建设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做好顶层设计 , 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益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 真正把从技术到应用的完整链条设计好 。
从政府投资的角度来看 , 建设智能计算中心一方面是希望以低成本、高性能的AI算力 , 来支撑城市发展中的各项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则是需要以基础设施带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汇聚、吸引数字化人才、推动企业创新 。 二者有机结合 , 才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因此 , 智能计算中心并不是简单的做好基建即可 , 还应重视相关配套方案、生态资源、人才培养机制及长期运营能力的建设 。
王恩东认为 , 在加快智能计算中心建设之外 , 政府也应加强政策引导 , 通过树典型、强培训等手段 , 加快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普及 , 从而全面实现智慧型国家建设 。 “相比第二产业 ,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使用者 , 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要更低 , 技术能力更弱 。 政府要更加重视引导 , 通过树立一些典型案例 , 激发他们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