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崔爽
10月1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 为帮助老年消费者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重阳节消费提示:购药要选正规渠道 , 保健食品认准蓝帽;警惕低价旅游陷阱 , 小心投资理财圈套;远离非法会议营销 , 防范各种电信诈骗;消费之前做足功课 , 遇到纠纷理性维权 。
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4.12亿人(不含港澳台 , 下同) ,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 , 占比18.70% 。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 ,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 老龄产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但一些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陪伴、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特点 , 炒作概念 , 虚假宣传 , 设置陷阱 , 骗取老年人钱财 , 老年消费侵权问题时有发生 。
从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 , 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 包括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 。 当前 , 一些不良经营者通过包装成“神医”“神药”等方式推销假冒伪劣药品 , 非法谋取暴利 。 对此 ,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消费者:
一要通过医院、药店等正规渠道购买药品 , 并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 。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医院、诊所、药店等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正规场所(含电商平台)购买药品 , 仔细检查药品的批准文号(国药准字号)、有效期限等 , 消费者可在国家药监局网站进行查询、核实 。
二要警惕医疗效果显著的食品 , 这些食品很可能非法添加药品 , 对健康有害 。 食品不是药品 , 不具备治疗疾病的效果 。 对于一些宣称能治疗疾病的“食品” , 要么是虚假宣传 , 要么很可能是非法添加了药品 。 长期食用这类“食品”会对消费者身体带来非常大的健康隐患 。
【老年消费者请注意!这些“陷阱”要远离!】三要当心网上有关“神医”、“神药”等虚假广告 , 别为了追求健康反而丢了健康 。 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 , 发布涉及中医药的虚假违法广告 , 通过虚假或者夸大疗效 , 诱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也对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
保健食品不能治病选对用对才能有助健康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 。 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 具有调节机体功能 , 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 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 老年人在购买保健食品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要结合自己身体状况来选择 。 老年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前 , 最好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 , 听从医生的建议 。 目前 , 我国批准的保健食品分为两类 。 一类是是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素补充剂 。 另一类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 , 保健功能分为27项 , 包括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提高缺氧耐受力、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增加骨密度、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功能、缓解视疲劳、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改善皮肤油份、减肥、辅助降血糖、改善生长发育、抗氧化、改善营养性贫血、辅助改善记忆、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排铅、促进消化、清咽、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促进泌乳、通便、辅助降血压、辅助降血脂 。 超出上述功能的保健食品宣传均为虚假宣传 。 一般情况下 , 每种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不超过2种 , 那些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保健食品是不存在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