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北京时间10月14日18时51分 , 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发射升空 , 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
这标志着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 , 进入了“探日时代”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现场图片
来源:国家航天局 摄影/郑逃逃
“羲和号” , 全名“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 由国家航天局负责牵头卫星工程组织管理等工作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 用户方为南京大学 。
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是该项目的发起者 , 也承担着卫星上科学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发和运行等工作 。
当中国探索宇宙的范围 , 已经从月球延伸到火星;当我们从仰望璀璨的星空 , 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 , 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时 , 为什么还要转过身来 , 把目光投向熟悉又灼烈的太阳?
在卫星升空前夕 , 荔枝新闻专访了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太阳双超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川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

南京大学太阳双超卫星科学应用团队合影
来源:南京大学
天天见的太阳 , 是了解宇宙未知的窗口
太阳距我们约1.5亿公里 , 直径139万公里 , 是地球的107倍 , 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
这颗炙热的大火球 ,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氢、氦核聚变 , 为地球带来了光明和能量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

太阳与地球比例示意图
来源:欧洲航天局
“太阳 , 是所有恒星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 。 ”李川说 , 宇宙深处有那么多恒星 , 但是太过遥远 , 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 , 还无法详细观测 。
唯有太阳 , 与地球的距离恰到好处 , 让科学家们得以用高时空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 , 进行深入观察 。
这个巨大的火球 , 像天然的“物理实验室” , 源源不断释放出大量等离子体、产生超过地球磁场数千倍的强磁场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

历史上的太阳活动观测图
来源:百度百科
太阳上发生的活动 , 也可能在遥远的恒星上上演 。 所以人类对太阳的物理过程越了解 , 对宇宙的认识会更深刻 。
比如 , 天体的磁场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 , 又是如何释放能量的?
再比如宇宙中的高能辐射 , 究竟源自何处去往何方?
抬头可见的太阳 , 恰恰是探求这些太空奥秘的窗口 。
这一次 , 我们要给太阳做“CT”
“羲和号”卫星 , 研究目标是太阳的低层大气 , 即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动力学过程 , 以及太阳爆发活动的物理机制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文章图片

“羲和号”总体结构示意图
来源:南京大学官网
李川介绍 , 太阳的光球层是我们肉眼可见的部分 , 在光球层上面大约2000公里的范围内 , 则是太阳的色球层 。
“羲和号”卫星搭载了“Hα成像光谱仪” , 专门观测光球和色球 , 并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 。
太阳发出的光 , 本身就是电磁波 , Hα是其中的一条谱线 , 而且它还是研究太阳活动在光球和色球响应时最好的谱线之一 。
中国人为何“追日”?专访“羲和”探日卫星南大研发团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