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外航天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件衣服 , 而是一个小型的太空飞行器 , 不仅飞船的功能都要具备 , 在重量、体积和功耗上的要求甚至比飞船更高 , 堪称航天尖端科技集合体 。
按照国际航天界通行惯例 , 一个全新航天器成熟产品的研制周期平均至少7到10年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中国航天人只用了4年 。 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 , 是他们日夜以赴、奋力投身科研创新的追梦姿态 。
透过“飞天”舱外航天服可以看到 , 翟志刚在太空中“印”下的足迹 , 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迈上新高度 。 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 , 为中国发射空间实验室、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做好了准备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信步九天的千年梦想实现了 , 中国足迹也将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
关键词 家园
“天宫”迎来自己的“主人”
2011年9月29日晚 , 伴随长征火箭那耀眼的尾焰 , 天宫一号高高“挂”在星空之中 。 太空里 , 有了中国人的第一个“家” 。
天宫一号在轨飞行260余天之后 , 中国航天员首次入驻“太空家园” 。 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开始 , 航天员们进入“天宫”、在“天宫”生活的一个个瞬间 , 构成了国人的共同记忆 。
在一次次熟悉的“点火”声中 , 我们见证了这些伟大跨越 。
“好比一场太空接力赛 , 前面选手拿着绣花针 , 后面高速飞奔的选手要把一根丝线从针眼里穿过去 。 ”2012年6月24日 , 中国航天员完成了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太空驾驶” , 实施极具难度和风险的手控交会对接 。
7800米/秒的绝对飞行速度 , 航天员刘旺驾驶神舟九号 , 完成了一次令亿万人心跳加速的特殊“打靶” 。
在一片柔和的光晕中 , 神舟九号打开蓝色翅膀 , 飞向天宫一号 。 10米、5米、3米……人控TV里 , “天宫”扑面而来 , 越来越逼近十字靶标的中心点 。
飞船与天宫之间的角度严格控制在1度以内 , 横向偏差不超过0.2到0.3米 , 否则两个重量超过8吨的飞行器就有可能发生碰撞和剐蹭 。 如果碰坏了对接机构 , 那就意味着中国“太空家园”将被迫报废……刘旺镇定自若 , 一边控制手柄 , 一边观察仪表 。 地面超过1500次模拟训练让他举重若轻 。
千钧一发之际 , 神舟九号对接环准确捕捉到天宫一号 。 两个“十字”轻微晃动一下 , 严丝合缝地重合在一起 。 “对接完成!”“天宫”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人” 。
此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 , 航天员们在中国“太空家园”天宫一号开始了工作与生活 。
“太空授课”令人记忆犹新 。
2013年6月20日10时11分 , 太空传来甜美的声音:“我是王亚平 , 本次授课由我来讲……”
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太空上 , “太空教师”王亚平通过质量测试、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 , 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 , 并回答了学生们关于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防护、失重对抗和太空景色等问题 。
神舟十号飞行时间15天 , 是中期太空飞行的起点 。 紧接着 , 从15天到33天 ,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飞得更高、实验更多、时间更长” 。 航天员出征的脚步变快了 , 全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 中国空间站梦想触手可及 。
关键词 天地人和
天上一个家园 , 地上一个家园
初秋夜晚 , 当摄影爱好者抓拍天和核心舱组合体掠过上空时 , 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太空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汤洪波也正在拍摄地球 。
从北京到胶东半岛约670公里 , 驾车需要大概7.5小时 。 而汤洪波从两地上空掠过 , 一分钟都用不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