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这些年轻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龄仅24岁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中新网上海10月15日电 (赵鹏飞 高璐 许婧)只有3.7公斤重 , 80%的单机由学生自主研发;整星设计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 , 卫星可靠性显著提升;不仅能在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信息 , 而且将在空间开展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10月14日 , 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2A号(简称SSS-2A) , 搭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入轨 。
看着火箭顺利升空 , 研制团队成员吴岳东激动地说到:“今年四月 , 我有幸作为‘逐梦航天 , 青春报国’行业教育实践团的一员 , 观看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 , 我至今记得火箭在我眼前升空时那种激动、自豪的心情 。 我备受鼓舞 , 更加积极投入科研 , 参与了这一次所发射的‘SSS-2A’卫星的研制 , 负责载荷分系统部分 。 能够亲眼看到自己参与研制的卫星上天 , 除了兴奋与激动 , 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青年一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 未来 , 我会继续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与祖国发展需求相结合 , 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航天强国 , 请党放心 , 强国有我!”
文章图片
每一块印刷电路板迭代 , 每一次卫星结构调整 , 每一个软件bug排除 , 他们都争取做到精益求精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SSS-2A”由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智能卫星技术中心团队研发 , 该中心由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吴树范讲席教授牵头组建 , 主要围绕智能卫星技术和大规模星座在轨任务规划开展研究 。 团队核心人员先后参与研发多个卫星型号任务 。 同时 , 项目组在基础预研方面 , 先后承担过多个项目 , 在多个相关研究方向积累了良好的科研基础 , 并发表了百余篇高水平论文 。
作为交大的首颗学生卫星 , 前后共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 , 这些年轻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龄仅24岁 。 他们一步一步攻关 , 经历了从卫星系统设计 , 指标分解 , 到卫星产品研发、单机测试与验证 , 以及整星集成与环境实验验证等卫星研制的全周期 。 最终 , 这颗单机自研率高达80%的学生卫星 , 顺利完成研发并通过验收 。
【逐梦星空 上海交大首颗学生自研卫星成功发射】
文章图片
作为交大的首颗学生卫星 , 前后共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 。上海交通大学 供图
“SSS-2A”卫星载荷为星载AIS接收机和星间通信模块 , 实现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间自组织通信新技术验证 , 拓展纳卫星在轨应用 。 卫星同时搭载了上海交大自主研发的MEMS冷气微推进器、以及双折展开式太阳帆板 , 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 , 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 , 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 。 而在可靠性方面 , 采用了双备份星务计算机、双备份测控单机、专项设计的姿控计算机 , 配以冗余接口设计、扩展能源的硬件设计 , 并结合实验室开发的智能算法软件 , 显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轨自主决策 , 在轨故障诊断的能力 。
学生团队综合电子系统的负责人 , 交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黄益新表示:“能够在学生时代设计制造出一颗卫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不是做卫星本身 , 而是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敲的每一行代码 , 安装的每一个器件 , 甚至拧的每一个螺丝 , 都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完成 ,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