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有VR设备(尤其是Quest 2和Neo 3)的用户来说 , Vive Flow基本上没啥吸引力 , 因为前者能完成后者几乎所有的功能 。 因此 , Vive Flow目标用户就是没有VR的用户 , 并且还是对冥想、沉浸式影音有需求的用户 , 轻量化设计就是最大卖点 。
相比于VR Glass , HTC有更丰富的内容可选 , 自家商店Viveport提供大量3DoF内容 。 (没错是3DoF , 虽然机器是6DoF , 所以说6DoF感知不明显 , 据悉后续可能会支持手势追踪功能) 。
【HTC Vive Flow体验和产品解析:产品定价和时间点很尴尬】
文章图片
发布会上也表示 , 将推出Viveport无限会员轻量版 , 每月28元 , 内容主要以一体机上的3DoF类为主 。
另外 , Vive Flow还内置了Vive Sync、Vive Sessions , 这两款是HTC面向商务或者线上会议场景推出的应用 , 因为线上会议也是Vive Flow卖点之一 。
3 , 产品体验
Vive Flow严格讲是一款一体机 , 不同的是它没有内置电池 , 而是通过外置移动电源或者手机进行供电 。 这个设计很容易理解 , 就是降低头戴部分重量 , 但是体验上需要连接一根线缆 , 体验上跟分体式一样 。
文章图片
我在现场也体验了这款产品 , 总体来说算是不错 , 但也有一些点不够友好 。
文章图片
佩戴体验方面 , Vive Flow比VR Glass好很多 ,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头戴方式不同 。 Vive Flow支持两侧镜头为两段式调节 , 可以撑开更大的角度 , 佩戴和摘下都很轻松 。 而华为VR Glass只有一段式 , 佩戴时需要从头顶上方穿下去 , 并不是像戴眼镜那样“戴上去” 。
当然 , 即便189g的重量很轻 , 但是因为这种轻量化VR往往考虑到设计美观性 , 基本不会添加鼻梁支撑 , 所以会导致佩戴后向下偏移 , 后果就是清洗区域下移 , 带来清晰度下降 。 因此 , 如果有鼻梁支撑一定会提升视觉观看效果 。
文章图片
连接便捷度方面 , 现场采用了紫米移动电源 , Type C接口 , 理论上只要电流足够的同类移动电源都支持 。 因为内置芯片和存储 , 我现场使用充当手柄的一加手机 , 也可以满足供电使用需求 。
而手机另一个作用就是充当3DoF手柄 , 我现场体验结果还是比较便捷 , 但和苹果用户无缘 , 也会阻挡一大部分潜在用户 。
文章图片
视觉效果上 , 的确没有什么惊喜 , 视觉效果和VR Glass一致 。 因为Vive Flow采用磁吸式快拆面罩 , 导致它设计上有些不紧密 , 存在边缝漏光的情况 ,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沉浸体验 。
文章图片
镜腿支持折叠体验还不错 , 折叠后收纳体积也很小巧 。 但是 , 面罩会有部分阻挡 , 虽然说面罩非常柔软 , 但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边缝漏光的因素之一 。
散热方面 , Vive Flow采用由下向上出风 , 我现场体验几乎没有感觉到发热严重情况 , 这一点还比较不错 。
最后 , 从定位看 , 头部6DoF追踪在观影方面的作用不突出 , 意义不大 , 对消费者感知也不强烈 。 价格方面 , 3888元的定价已经有了更多对比 。 关键在于2500元左右的VR一体机已经可以做到更完善的功能 , 也更符合游戏玩家的需求 , 3900元的价格对用户来说有很大挑战 , 唯数不多的亮点就是更轻便、更时尚的机身设计 。 如果把时间点放到2年前 , 可能还有一定竞争力 。 所以 , 到底有多少人会为轻量化、便携性、美观性来购买一款VR设备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