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神舟十三号首次完成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 , 我国空间站也首次组成“T”字构型 。
10月16日0时23分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 , 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 。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 , 按照预定程序 , 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 这也是中国航天迎来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 , 即通过天和核心舱下方对接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并对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动画演示 。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方微信公众号
径向对接的初始条件更加苛刻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誉为“太空之吻” 。 没有这项技术 , 建立空间站、维持空间站的正常运营、航天员的定期更换 , 以及提供给空间站一切必要的天地往返运输任务 , 将无从谈起 。
从2011年首次亮相至今 , “太空之吻”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 。 十年间 , 我国共成功实施14次(不含神十三)精准可靠对接 , 经历了从无人到有人、从自动到手控、从几天到6.5小时的创新突破 。
为适应空间站组合体不同构型及来访航天器不同停靠状态 , 实现与空间站前向、后向、径向交会对接和分离 , 神舟团队设计了新的交会路径和绕飞模式 , 增加了绕飞、快速交会对接、径向交会对接各项功能 。
神舟八号以来的5艘飞船与目标都是轴向对接 , 此次神舟十三号首次完成与49吨级的空间站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 , 我国空间站也首次组成“T”字构型 。 与以往历次任务中的轴向对接相比 , 径向对接的初始条件更加苛刻 。
实际上 , 在发射神舟十三号前 , 天舟二号和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就已经分别停靠在核心舱的前向端口和后向端口 。 这样的布局是为了满足神舟十三号径向交会对接时的组合体姿态控制要求 。
针对对接机构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对接偏心长度变大的可能 , 航天八院805所对接机构分系统通过全面分析对接工况 , 在增加可控阻尼器的基础上 , 配合总体完成任务规划 , 并开展了31个工况的捕获缓冲试验 , 仅单项极偏差工况就达到24次 。
据了解 , 这样可有效消除对接机构与多构型、变吨位、大偏心对接目标的捕获、缓冲、连接适应性风险 , 确保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径向稳妥可靠对接 。
“对接五兄弟”各司其职助力完成任务
“对接机构分为主动对接机构和被动对接机构 。 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以及后续发射的两个实验舱都配置主动端 , 入轨后 , 它们会自主完成与核心舱上的被动对接机构的捕获、拉回、锁紧 。 不同的飞船根据任务需求 , 对接于核心舱上配置的各个对接口 , 这也是核心舱被称为‘太空母港’的由来 。 ”航天八院对接机构设计师介绍 。
核心舱上共配置了5个被动对接口 , 设计师亲切地称它们为“对接五兄弟” , 它们各司其职 , 共同助力完成空间站任务 。
“大哥”在核心舱的后端 , 核心舱专门的“太空快递通道” , 又称为“后向对接口” , 主要用于对接“太空快递小哥”天舟货运飞船 , 保证整个空间站的货物输送及在轨“能量”补充 , 同时也是载人飞船的备份对接通道;“二哥”在节点舱的最前端 , 大名叫“前向对接口” , 来访的“客人”较多 , 除了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外 , 将来还会先后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 堪称“天宫守门人”;大哥和二哥还有特殊的补加接口 , 都可以为空间站补充推进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