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科学性( 二 )


横材与竖材的结合又称“格肩榫” 。 如:桌、椅、凳的横枨 , 柜身和柜门的横带与立柱的结合 , 均采用这种作法 。
格肩有大格肩、小格肩之分 。
大格肩又有实肩、虚肩之别 , 小格肩则都是实肩 。
实肩是在横材两段作出榫头 , 在榫头外侧作出45度等边三角形斜肩 , 三角形斜肩紧贴榫头 。 在竖材造出榫窝 , 并在外侧开出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 , 正好与榫头上三角形斜肩吻合 。

格肩的作用 , 一是辅助榫头承受部分压力 , 二是打破结构处平直呆板的气氛 。
虚肩也叫飘肩 , 它与实肩的区别在于三角形斜肩不是紧贴榫头 , 而是在榫头之间留出空隙 , 不与榫头相连 。 在竖材的榫眼外侧 , 也挖出与虚肩大小、薄厚相等的豁口 , 但不与榫眼相连 。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少剔去一些竖材 , 以免削弱立柱的支撑能力 。
在桌类、椅凳类的上下横枨上 , 常常采用这种作法 。 这是大格肩做法 。 小格肩是把紧贴榫头的斜肩抹去一节 , 只保留一小部分 。
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作法 , 它既保持了竖材的支撑能力 , 同时也照顾到辅助横材承重的作用 , 一般用在柜子的前后横带上 。


还有一种作法 , 是横材与竖材都是圆材 , 为了把横材、竖材连接得圆润、柔和 , 使横竖材的圆面齐平 , 在横材榫头两边作出弧形圆口 , 包住竖材 。

丁字形结构还有格肩和不格肩之分 。
如果在明面上 , 一般都采用格肩做法 , 但在人们视线不易接触的部位 , 则往往不用格肩 。 不用格肩的做法 , 又有透榫和暗榫之别 , 有的家具即透榫与闷榫混合使用 。

如:为了加强边框的牢固性 , 通常将桌面四框中间穿带作一条或两条透榫 , 其余均作暗榫 。
透榫要视桌面的长短和穿带的多少而定 , 如果是三条穿带 , 只在中间一条做透榫 , 如果是五条 , 则把中带两旁的两条作成透榫 。



直材角结合

直材角结合 , 即桌案、椅凳、柜门等板面四框的结合 , 或椅背、扶手等立柱与横木的直角结合 。 板面四框结合多用“格角榫” , 它也有明榫与暗榫之别 。
明榫多用于在桌案板面四框和柜子的门框 , 桌案的边框一般分长边和短边 , 长边称“边挺” , 短边称“抹头” 。
在边挺和抹头的两端作出45度斜边 , 边挺作出榫头 , 抹头作出榫眼 , 这样就把明榫处理在两侧 , 而正面则可以给人一个明快整洁的外观 。


还有一种闷榫接合方法 , 即横竖材都切出45度斜面 , 在斜面上凿出榫窝 , 再用一长方木块插入两边的榫窝 , 用胶粘牢 。

直材角接合也有不用45度斜面的 , 而是在横材下面作出榫窝 , 直材上端坐出榫头 , 将横材压在竖材上 。 这种作法多为圆料 , 俗称“挖烟袋锅” 。
明式靠背椅、扶手椅的椅背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这种作法 。


拼板和框内装板结构
制作大型家具时用料较宽 , 常需用数块板相拼接 。 但木料软硬不同 , 纹理不一 , 往往出现翘裂或变形现象 。 为了使拼接处始终保持平整光洁 ,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接缝 。
常见的薄板拼合是在板面纵向断面起槽 , 另一面做出与边槽相应的榫舌 , 把榫舌镶入槽口 , 用胶粘牢 。 这种做法 , 匠师们多称为“龙凤榫” 。

如果材料不足 , 数板拼合刚好够用 , 若再做榫舌就会使板材亏损 , 这时就应在两板材拼面都开槽口 , 然后再另做一板条镶入两边槽内 , 使两块板拼合在一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