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榫卯结构的科学性( 四 )





抱肩榫 , 其结构与粽角长短榫原理相似 , 实际上是把粽角榫的斜肩移到榫头以下 , 这样斜肩交合的也就不是板面边框而是面下牙板了 。
因粽角榫板面斜肩与边框为一木做成 , 所以两个斜面只要合缝就行了 。 而抱肩榫的牙板和腿部斜肩必须做出榫头和榫窝 , 才能使牙板固定在腿上 , 以辅助腿足支撑案面 。 这类榫卯结构大多用于束腰家具 。




霸王枨 , 是一种“∫”形曲枨 , 它不是装在明面上 , 而是从桌腿的内角线向上弯曲、延伸 , 并固定在桌面下的穿带上 。 这种作法多用在低束腰家具上 , 它既可帮助牙板固定四足 , 又能对桌面穿带起支撑作用 。

这里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通常用勾挂榫 。 其作法是先在霸王枨的一头作出榫头 。 自榫头顶部向根部削成斜坡 , 在腿的内角线上凿榫窝 , 里侧略高于外口 , 再做一小木塞 , 将榫头插进榫窝 , 使榫头上斜面与榫窝上斜面抵紧 , 下面空余部分用小木塞塞严 。 这样就把腿和枨牢固地连接了起来 。



托泥与腿足的结构
托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 , 作用相当于管脚枨 。 托泥可分为两种类型 , 一类是框式 , 包括方、长方、六角、八角和圆形、花瓣形等 , 具体形状要视面的形状而定;一类是垫木式 , 是用一长方木方装在案足之下 。

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中 , 因为这类家具多用抱肩榫 , 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 , 而管束腿足不向外张的拉力却很弱 。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 便采用了在足下装托泥或管脚枨的做法 。
这样从家具整体各部分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 , 腿足顶端、足端分别有桌面和托泥管束 , 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作用 , 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 。
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保护家具 , 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 。 因为一件家具陈设时间过久 , 接地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 ,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 只须更换托泥即可解决 。


框式托泥由边挺和抹头组成 , 四角结合处用格角榫连接 , 接缝处凿出底大口小的榫窝 , 在四足下端做出与榫窝相同的榫头 , 这种榫头大多与腿足一木做成 , 后来也有在足下凿眼另装的 。 在组装托泥四框时 , 把榫头对准榫窝 , 将抹头与边框装牢 。 这样在挪动时 , 不致使托泥脱落 。 进入清代 , 作法逐渐简单 , 只在托泥和足底凿眼 , 用一木楔连接 , 以胶粘合 , 但年长日久 , 胶质失效 , 很容易脱落 。

圆形托泥多采用弧形对顶接方法 , 接口的多少要依腿足多少而定 。 如果家具是四足 , 托泥就由四段组成 , 五足则用五段组成 。 接口处都安在足下 , 有贯穿托泥和腿足的木销 。
托泥的形状与面的形状相一致 , 上下呼应 。 常见者有圆形、海棠形梅花形、双环形、银锭型等 。 还有一种托泥是装在案形家具上的 , 作法比较简单 , 只用两条横木 , 做出榫窝与腿足相连 。



弧形材料的结合

弧形材料的结合常用楔钉榫 , 多用于圈椅的弧形椅圈 。 由于椅圈的弧度较大 , 必须用两节或两节以上的短材拼接而成 。
为了使接口竖实牢固 , 匠师们将两个圆材的一头各做出长度相等的半圆 , 在半圆材的顶端做出榫舌 , 再把两个半圆平面的后部与横切面相交的转角处开出与半圆平面齐平的横槽 , 然后把两材依平面对插 , 使上下左右都不能活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