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基本模型 常见数学建模模型


【数学建模基本模型 常见数学建模模型】
“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 。”
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一词释义为平日的修养 。数学核心素养则是指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即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
2018年,国家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培养学生包括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个数学核心素养 。其中,数学建模是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问题,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数学建模活动,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数学模型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 。具体的讲,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因素进行简化,抽象变成数学中的参数和变量,运用数学理论进行求解和验证,并确定最终是否能够用于解决问题的多次循环 。数学建模能力包括转化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创造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
二、数学建模教学设计现行的教材不论是必修内容还是选修内容,都非常重视数学建模,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挑战 。如探究摩天轮中数学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4(必修)(北师大版)),可以这样进行如下课堂设计:
先展示几张摩天轮的图片,给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

数学建模基本模型 常见数学建模模型

文章插图
谁坐过摩天轮,能否给大家讲一讲乘坐时的感受,你觉得它和数学有联系吗?
背景呈现:游乐场中的摩天轮匀速运转,其中心O距地面40.5米,半径为40米,如果你从最低点处登上摩天轮,那么你与地面的距离将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6分钟时第一次到达最高点(设以你登上摩天轮的时间为0开始计算) 。
第一阶段:问题串: 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的问题 → 简化→ 现实的模型→ 翻译→ 数学的模型这一过程 。
问题1:摩天轮做周而复始的圆周运动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问题2:你坐摩天轮的过程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怎样变的?
问题3: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当时间确定时高度是否唯一确定?当高度确定了,时间是否唯一确定?为什么?
问题4:从上述研究过程我们已经看到时间与高度是一对变量,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是什么关系?你能否求出你与地面的距离y与时间t的这一关系呢?
(问题1—4,引导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先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反应,适当给以提示),通过分析选取函数模型,得到函数解析式)
第二阶段:模型的应用 如果你此时正坐在摩天轮上的某个座仓里,请结合函数关系式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目的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他所关心的问题串)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例如)
问题5: 当你登上摩天轮8分钟后你距地面多少米?(学生可能任取时间段)
问题6: 当你第一次距离地面60.5米时用了多少时间?
问题7: 当你第二次距离地面60.5米时用了多少时间?
问题8: 当你第四次距离地面60.5米时用了多少时间?
(问题5—8,通过对函数模型的研究,进一步巩固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
第三阶段:模型的拓展(学生自己提问题,这里只是做一些预设)
问题9 :两个人坐摩天轮会出现什么情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