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不 钟 钟山 山( 二 )


再看看两篇文章的风格、内容和影响力 。
《岳阳楼记》的思想境界达到了儒家知识分子天下家国情怀的极致 。曾经有多人在整个华人生活圈作过多次“最喜欢的文章”和“最喜欢的名言警句”调查问卷,票数最高的是《岳阳楼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认同,主要在于它的穿透力,它击中了所有中国人的天下家国情怀 。
追根溯源 。崇尚自然的老子这样开导众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到荀子那里,则变成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托名诸葛亮所著《将苑》,把荀子的思想向前再推进一步,“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 。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 。”这个说法距离“先忧后乐”,只差最后一公里 。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沦落沉浮于宦海,写《岳阳楼记》时已58岁 。这个时节是他人生最灰色的阶段,幼年丧父,孤苦伶仃但不失青云之志;晚年倍受政治对手打击,官场失败但意志始终没有消沉 。他与滕子京曾同事于泰州,在五言诗《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中用“君子不独乐,我朋来远方”赓续孟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个话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价值,儒家的人生目的又以积极用世为优先,强调通过人物自身的主观努力来改变客观现实世界 。人能有自己合理的个人欲望吗?《岳阳楼记》给出了所有人都接受的方案,应该有,也可以有 。但它会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在所有人享受了,你才能享受人生的欢娱,君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苏轼的散文重说理,重视探求人生的哲学意义 。比如《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过程,这是王羲之《兰亭序》的姊妹篇,在看待生命的本源上,是对王右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思想的接力和递进 。苏轼对王羲之的超越,应该与他近佛崇佛的人生经历有关,也与他宦海沉浮、渴望回归自然有关 。
苏轼的高明在于,他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仍然一如既往如热爱生活,求索物之理、事之由,心中还有诗和远方 。元丰七年,他涉江送子赴德兴任职,还饶有兴致地登临石钟山,一探山鸣的奥秘 。他不满郦道元语焉不详而没有把石钟山的得名说清楚,也讨厌白鹿先生李渤多事反而将事情搞得复杂化,他反感“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这怎么可以呢?他在一千年前,实际上已经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关于石钟山的争论,并没有因为大才子苏东坡的文章而停止 。到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湘军和太平军在江西的军事对峙和拉据争夺,长期在鄱阳湖和长江转战的水师将领彭玉麟对苏轼水石相击以致山鸣的说法产生怀疑,他观察到枯水时节石钟山就似倒扣的钟体,提出石钟山的得名并不是因为声音而是山之形体的意见,也顺便告诉了自己的儿女亲家俞樾和上司曾国藩,得到俞曾两人的大力支持 。曾国藩曾多次驾小舟对石钟山洞穴进行考察,之后他在自己日记中写道,“石钟山者,山中空,形如钟”,“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阐明了自己对此山冠“石钟”的见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