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人类 , 地月系统孕育的智慧文明 。 它能够不断超越自身的神话 , 不断完善自身对宇宙的认知 。 也许根本不用等到下一个十亿年 , 说不定一眨眼的时间 , 它便足以带着平和的好奇心 , 去拥抱星河深处的无限斑斓 。群星的故事 , 才刚刚开始 。
估算
月岩的年龄
身在地球的我们 , 只需手持一台5-8倍放大倍率的普通望远镜 , 便可清晰观察到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陨击地貌 。
当两个撞击坑相交 , 显然是“新坑覆盖老坑” 。 因此 , 只要观察月球表面密密麻麻撞击坑的连环叠覆关系 , 就能把月球表面不同区域岩层的先后顺序摆出来 。
加之不同时期 , 月球遭受陨击的强度和频度截然不同(刚形成不久的月亮遭受高强度撞击频度极高 , 此后几十亿年却仅有零星陨击物造访) , 通过对陨击坑大小和频度进行统计 , 便可估算出月球某片区域的大概时代归属 。 但“数圈圈”有个致命问题 。 它只能告诉我们岩层的先后顺序和大致时代归属 , 却没法报出一个准确的年龄数值 。
人类迄今采集的月岩样品并不多 , 但终归能够在海量“数圈圈”的序列里放上几个有具体数值的“地标” 。 嫦娥五号采回的样品就构成了最新的“地标”之一 。
刘敦一教授团队进行了铅(Pb)同位素测年 , 同时结合陨击坑频度统计进行关联校正 , 最终确认嫦娥五号着陆区(风暴洋地区 , Oceanus Procellarum)的岩石形成于20亿年前 。
今天的月球是个冰冷的石头疙瘩 。 它何时彻底沉寂的呢?先前科学界普遍认为是30亿年前 。 嫦娥五号的最新研究 , 让月球地质运动的活跃历史足足延后了大约十亿年 。
考虑到月球总年龄也不过45亿年 。 10亿年自然不是个小数目了 。 这个巨大的年代跨度背后 , 代表着怎样的演化历程呢?
不同的岁月
不同的往事
月球20亿年前有没有地质活性 , 谁说了算?当然月岩说了算啊——毕竟地质活动的最直观产物便是形形色色的岩石 。 如果测出一块月岩形成于距今20亿年前 , 自然就代表20亿年前月亮上有着活跃的地质运动 。
研究所涉的月岩属于玄武岩 , 是地幔原始岩浆喷出地表后凝固形成的产物 。 这种岩石本身不算稀罕 , 月球上有、地球上也有 。 我们抬头赏月 , 那些暗色的部分就是玄武岩 。 1000多年前李白在峨眉山也赏过月 , 还写了诗 。 而峨眉山的金顶其实也是玄武岩 。
月球刚形成时是一片岩浆海的状态 , 随后逐渐冷却 , 在冷却过程中 , 它岩浆体量也在一点点溃缩 , 仿佛一个逐渐干涸的池塘 。
嫦娥五号采集的这些玄武岩 , 不仅年龄上比“池塘的最后干涸期”晚了10亿年 , 而且它的化学特征上也未见到任何不相容元素被浓缩的痕迹 。
这些拼图拼在一块 , 自然呈现了一个新的、足够年轻的月球岩浆活跃周期 。 它在月球岩浆海彻底凝缩固结之后的十亿年 , 仍然向月球地表贡献了丰沛的新鲜熔岩(据估算大概2000 km3) 。
月球的活跃期延长了十亿年 。 这个对人类来说已经几乎大到无感的数字 , 到底代表着什么呢?不妨用简单几句话梳理地球和月亮的简史 , 大家可能会对嫦娥五号的新突破体会更直观一些 。
地月关系 , 从沉寂到活跃
地球诞生在46亿年前的太阳系尘埃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