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安平大奖,窥探平安智慧城市的底层逻辑( 二 )


02 从1到N的“价值样板” 在智慧城市探索的全球进程中 , 任何有价值的样本都有被推广借鉴的必要 。
【一份安平大奖,窥探平安智慧城市的底层逻辑】正如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特意设置中国赛区的理由 , 中国智慧城市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占比几近一半 , 挖掘宣传中国城市和社会的智慧化、可持续化以及融合发展的优秀案例 , 将促进城市和社会服务的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 激励更多的城市、机构和企业协作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 。
其实早在半年多前的时候 , “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的核心价值就已经被看到 。
国内最早被疫情冲击的湖北 , 提出要全力以赴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打造健康中国行动的“湖北样板” 。 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湖北省公共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项目 , 经过多家企业的提案和招标竞争后 , 依托领先医疗科技能力的平安智慧城市以6100多万元的标价中标 。
一份安平大奖,窥探平安智慧城市的底层逻辑
文章图片

曾经在珠海被验证的智能监测预警、智能预测调度、智能防控救治等应用 , 再次被湖北所认可 , 并提出了不少新的诉求 。
比如在多点多渠道监测网络上 , 除了建立跨业务、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机制 , 还将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核辐射、水污染等纳入监管范畴;在智能化预警预测系统方面 , 在早发现、早判断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早处置的要求 , 引入了算法综合调度管理、智能风险预警、智能辅助诊疗等模型……
如果说平安智慧城市在珠海打造的是一面应对疫情的“防火墙” , 帮助湖北打造的医防一体化、平战一体化的公卫应急体系 , 就像是一张保障城市基础安全的防护网 , 早已超出了疫情防控的范围 。
平安智慧城市从珠海到湖北的“扩张” , 和世界智慧城市大奖的理念不谋而合 , 完美诠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范式: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禀赋 , 需要的却不是一次次重复造轮子 , 某个城市在某一领域的探索有了阶段性成果 , 应该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借鉴、引入、推广、进化 , 继而降低智慧城市的时间周期和试错成本 。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曾提出的观点:现代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风险社会 。 如何应对城市的风险高发态势 , 如何科学地从风险源头治理 , 如何利用新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 , 如何在不确定性之下作出正确决策 , 可以说是城市治理的长久命题 , 也是智慧城市必须要思考的解题方向 。
沿循这样的逻辑 , 平安智慧城市的“珠海模式”势必还会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 , 让数字化的防御力和免疫力成为所有城市的标配 。
03 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在于 , 当前的智慧城市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 。
即便平安智慧城市在内的玩家已经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的样板 , 可智慧城市的概念都还未统一 。 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以业务创新为导向 , 利用技术重塑城市的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智慧城市应该以数据要素为驱动 , 通过数据洞察城市运行态势;也有人认为智慧呈现需要以生态体系为依托 , 不是一项封闭的内部工程……
这些说法似乎都没有错 , 但智慧城市最大的阻力恰恰是思维理念 , 也是不同城市间拉开差距的根源所在 。
最为直接的例子就是“珠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 。 同一时间里筹划应急管理平台的绝非只有珠海 , 可为何“珠海模式”最终被外界所认可?因为传统的防灾思维是修建“拦水坝” , 希望将各种不确定因素阻挡在城市外 , 然而城市人口的高集聚性、生产要素高流动性早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 传统思维只会适得其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