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工业的悠久历史上 , 有一种基础化学品曾被誉为“工业之母” , 甚至把它的产量用于衡量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 , 它 , 就是硫酸 。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 , 随着我国硫酸产量的不断攀高 , 硫酸工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 , 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崭新面貌 , 在硫酸产量、技术水平、装置规模、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
硫酸工业属于基础化学工业 , 而化肥工业特别是磷肥的制造是硫酸的最大用户 。 1993年 , 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 , 以下简称“化三院”)设计的第一套铜陵磷铵厂20万吨/年硫酸装置建成投产 , 成为化三院乃至全国硫酸行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 项目曾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技术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的多项荣誉 。 翻开东华科技硫酸行业的辉煌篇章 , 在国内外范围内累计设计建设规模近900万吨/年的硫酸项目中 , 留下了几代东华硫酸人奋斗不息的身影 。
【硫下青春酬祖国 托起酸碱为人民——记东华科技在硫酸工业中的永恒记忆】中流击楫 , 破浪前行 , 完成国内首套现代化大型硫酸装置的挑战
不惧艰险 , 敢为人先 , 直面挑战 。
安徽省铜陵市是我国有色金属基地 , 当时的铜陵磷铵厂便建在此地 。 随着当时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磷铵项目的不断上线 , 产能不断扩大 , 硫酸供应不足 , 铜陵磷铵厂厂方想建一套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硫铁矿制酸年产20万吨硫酸装置 , 这对于从未做过此类设计的化三院来说 , 是一场机遇更是一场挑战 。
在那个年代 , 我国制酸以南化设计院的设计为主 , 且单套装置能力较弱 , 当时国内还没有建成过这么大规模的大型装置 。 除此以外 , 因为海外专用贷款对设备使用的限制 , 项目的设计建造必须要走国产化这条道路 。 面对业主的信任和重托 , 并考虑到公司未来在磷复肥行业的发展一定绕不开硫酸技术这一关 , 时任化三院副总工程师的陈德华带领他的团队接下了这个难题 。
文章图片
铜陵硫酸工程可行性审查东华科技提供
推陈出新 , 逐一攻克技术难题 。
没有经验 , 就想尽一切办法先调研学习 。 以当时采用同种原料硫精砂的南化20万吨硫酸装置(鲁奇技术)和铜化15万吨硫酸装置(国产化技术)为重点 , 陈德华带队 , 多次实地拜访 , 摸清工艺重要环节和生产运行问题 。
硫酸生产基本可分为四个部分:含硫原料焙(焚)烧、原料气净化、转化和吸收 , 其中的焙烧工号最为关键 。 结合调研结果、专家论证和自身工程建设水平 , 化三院一方面走与业主、制造厂组成风险共担、荣耀共享的技术攻关联合体;另一方面在其他擅长工作中优化布置 , 实现机械化和环境优化 , 创新改进提升装置技术水平 。
攻克焙烧技术难题主要围绕三个设备展开 , 即焙烧炉、余热锅炉和电除尘器 。 在南化院的技术基础上消化吸收 , 化三院积极改进技术 , 请有经验的专家把关 , 联合相关厂商 , 并邀请高校进行相关模拟实验 。 这样的联合攻关之路 , 让化三院在专有技术上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实力 , 配合原有工程技术优势 , 该套硫酸装置的设计开始稳步推进 。
一次投料投产成功 , 各项荣誉纷至沓来 。
1991年8月 , 铜陵磷铵厂20万吨/年硫酸装置破土动工 , 历时两年 , 1993年9月投产 , 1994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 一次投料投产成功 , 并达标投产 , 成为化三院硫酸行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 。 随后 , 经化工部国产化办公室专家论证 , 该项目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国产化 , 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 同意将该项目作为“八五技术攻关项目”上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