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历史文化 冀州市风水( 二 )


上世纪五十年代 , 陈振胜依稀记得:在王家寨的东南方约300米处有一块高台 , 上面树木丛生 , 林荫深处住着3户姓杨的人家 , 大人们说 , 那儿就是杨庄 。有些调皮的阿姨在做饭时 , 常幽默风趣地逗孩子形容杨庄的大小:“一掀锅 , 唉!怎么没杨庄了?再一掀?子(旧时柴灶锅上用草编的半球形锅盖) , 喔!原来把杨庄给盖了底下了 。” 我们这些顽童听了都会兴奋地念起那段朗朗上口的童谣:“小杨庄 , 就三间(家) , 妈妈掀锅看不见 , 奶奶呼喊小不点 , 不点不点在那儿 , 一掀?子才瞧见 。”1942年 , 这里的五个自然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 , 统称四寨子 。
现五个村已连成一片了 , 村界也没有了 , 但老人们还能指出原杨庄的遗址 。村中姓氏共有18个 , 以牛、刘、乔、王、李、赵、韩、樊为主 , 还有罗、魏、倪、杨、甄、董、谷、盖、白、方等 。


“在庄子头村北原先有一个小村子叫杜家庄”狄家庄村时年75岁的退休教师桂善镇说 。狄家庄与庄子头村是衣袂相连的两个村 。

冀州历史文化 冀州市风水

文章插图



据冀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 , 庄子头“建于明朝以前 , 周围有几个小村 , 统称庄子 。因该村较大 , 并辖它庄 , 故称庄子头 。”这些文字记载与桂善镇的口传非常吻合 。据桂善镇介绍 , 杜家庄只有几户姓杜的 , 村址位于庄子头村西偏北、魏家坟的东边 , 通往北褚宜大道(老道)的路北 。后来 , 杜家庄被合并到庄子头村了 , 随着年代的久远 , 杜姓也渐渐消失了 。目前 , 庄子头村主要有魏、白、陈、阎、苏等五大姓氏 。


据《冀州市志》记载 , 西汉前206年 , 在市区城南偏东11.6公里处有个安兴村 。明朝初 , 因战乱和自然灾害 , 人口骤减 , 由山西迁民分别建有梁安兴、姚安兴、郭安兴三个自然村 。民国间 , 三村合为一个行政村 。
冀州城区东北偏南约7.5公里的地方有个富家庄 , 1963年该村被洪水冲毁 , 村民分别搬迁至魏家屯、于家庄、陆村等村 。从此 , 富家庄也就在冀州的版图上消失了 。
【冀州历史文化 冀州市风水】 上世纪70年代 , 薛家寨村民在村东100米、北200米处大兴水利挖土时 , 发现了一块小郑家庄村民吕秀范在此备份的砖刻 , 从此发现了这个早已消失的村庄(小郑家庄村) 。但这个村庄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现已实难考证了 。凡此种种 , 尚有杨家庄、姜家庄、小郭家庄、张家庄、黄家庄、小芦庄、梁家庄、康家庄等8个村庄也在史书上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了 。
现在的官道李村由官道李、千户营、小刘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 。千户营原居于官道李西南150米处 , 据传始建于元代 , 时此处为千户侯所驻营 , 后因伤残士兵在此娶妻生子日久形成 。抗战时期 , 日寇曾在此修建炮楼 。1983年普查地名时 , 有26户 , 98人 。小刘家庄原居于官道李正西偏北500处 , 明末时南土路口刘氏迁此立村 , 因附近有两个刘家庄 , 故名小刘家庄 。清光绪二十年 , 该村刘振清(字汉元)中武举 。1983年地名普查时 , 有13户 , 52人 。如今 , 千户营、小刘家庄都与官道李连为一体 , 成为一个行政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