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还是革命?光伏电池技术“兵分两路”( 二 )


由于“历史包袱”较轻 , 众多“新玩家”展露出对HJT路线的浓厚兴趣 。 如安徽华晟现拥有500MW量产线 , 明阳智能规划5GW产能、金刚玻璃规划1.2GW产能、润阳集团规划5GW产能 。
在传统电池片厂商中 , 亦有部分公司由“观望”转向“探索” , 低调开始了从PERC向HJT的转型“试水” 。
以业内龙头通威股份为例 , 公司于2019年投产400MW异质结试验线 , 最高转换效率已达25.18% , 量产转换效率达到24.66% 。 今年上半年 , 通威新增建设1GW 异质结中试线 , 目前相关设备已调试完毕 , 产线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 此外 , 晶澳科技、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同样在HJT路上迈出审慎步伐 。
TOPCon过渡?看效率能提多高
相较于HJT对光伏电池产线的革命性颠覆 , 接棒PERC的另一热门“选手”TOPCon则显得温和许多 。
对于TOPCon电池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已经起步 , 2010年后该技术开始逐步应用于光伏行业 。 从性能、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方面来看 , TOPCon电池可谓PERC的“全面增强版” 。 理论上 , 其宣称“可提供30年质保” , 保证30年后输出功率不低于原始输出功率的87.4% 。 此外 , TOPCon组件具有更优的温度系数 , 发电效率比主流P型双面组件高约3% 。
更“诱人”的是 , TOPCon在量产方面具备非常明确的技术路线 , 可充分利用PERC电池片现有生产线 , 仅需增加部分工艺 , 而非像HJT一样需要投建全新生产线 。
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二者设备之间可能有80%的部分都是重合的 。 ”但他同时表示 , 这也意味着 , TOPCon设备降本的空间会受到PERC电池产线的主导 。 目前TOPCon电池设备的价格大概3亿元/GW , 和大尺寸PERC电池设备2.5亿元/GW的成本已经比较接近 。
在设备上不需要“大换血”的TOPCon , 发展的关键就落在了转换效率能够提升多少上 。 近日 , 晶科能源控股旗下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即将亮相科创板 , 并带来了其在TOPCon效率探索领域的最新突破 。 根据招股书 , 截至今年6月 , 该公司大面积N型TOPCon电池转换效率达25.25% , N型单晶组件最高转换效率达23.01% 。
时隔4个月 , 晶科能源控股再度刷新了这一数据 , 近一年来第四次创造大面积N型单晶钝化接触电池转化效率世界纪录 , 达到25.4% 。
“TOPCon不再是说‘未来会有优势’ , 而是现在已经进入到‘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阶段 。 ”晶科能源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 “TOPCon和HJT都属于优于PERC的先进技术 , 但先进技术还需将其转换成生产优势 。 很多人认为未来随着规模起来 , HJT国产的设备成本会降低 , 但是这个未来是指哪一年?成本角度看 , 目前HJT较TOPCon还是显著偏高 。 ”
除了晶科能源是TOPCon技术的忠实拥趸外 , 包括隆基股份、中来股份等在内的多家光伏企业也正向这一阵营靠拢 。
今年5月 , 隆基股份宣布TOPCon商业尺寸电池实现25.02%的电池效率 , 解决了LPCVD绕镀问题 , 电池良率可与PERC相当水平 。 公司拟在西咸乐叶和宁夏乐叶分别投建年产15GW和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 布局下一代电池技术 。
与此同时 , 中来股份亦于5月宣布拟在山西投建16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 。 公司近期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 , 上述项目一期8GW预计明年完成全部投产 , 公司将根据项目需求择机启动二期建设 。
据不完全统计 , 今年以来 , 中来股份、国家电投、聆达股份、无锡尚德等光伏公司共发布了约15GW的TOPCon电池组件扩产计划 。
商业博弈?最后还看 “性价比”
HJT与TOPCon到底谁才是光伏电池的未来?电池厂商之间各执一词、未有定论 。 而设备商们的公开动作则透露出他们的“内心倾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