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的由来简单介绍1、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 , 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 。“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 。汉代以降,人们就认为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
2、在抗战相持阶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 。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录 。
3、端午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等等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
2、端午节的古诗1、《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 , 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 , 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 , 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
2、《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3、端午节的习俗 , 那些你不知道的端午节缘由和故事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 , 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采访人员王平摄据说 ,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 汉族 ,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 , 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 , 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 ,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 , 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 , 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 , 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 请问一下徐阶是怎么死的
- 野生山枣有什么功效 吃野生山枣有什么好处
- 2023年海南万宁冬天冷吗 万宁冬天适合去的景点
- 国闻报的主笔是谁 国闻报的创办者
- 万宁4月份气温多少度 万宁的发展怎么样
- 白色的菊花代表什么
- 万宁春节穿什么衣服 万宁春节的美食购物
- 什么是反比例的量
- 男士肾虚是什么征兆
- 运动鞋系鞋带的方法男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