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困在系统里,系统困在误解里( 二 )
那些众包型外卖员身处的系统 , 同样有其两面性:A面是高灵活度、低进入门槛 , 这让它成了不少人的就业选项;B面是职业保障的低水位 , 这令其动辄得咎 。
03
这套系统对应的用工形式 , 确实跟以往的不太一样 。
「个体工商户模式」 , 固然是其走过的一段弯路 , 但矫枉路径不应是退回到传统劳动关系框架下 。
不少企业诱导或强迫外卖骑手注册为个体工商户 , 固然是问题连着问题:将劳务服务与承揽合同等法律关系生硬地揉杂在一起 , 会模糊几方的责权利 。
但也应看到 , 这是由平台经济衍生的行业生态问题 , 而非单纯的道德议题 。
「个体工商户模式」最早出现在「四通一达」:2019年「双11」前 , 苏州昆山政府企业联合开发了「好活」平台 , 为自然人转化成个体工商户(创客)提供了入口 , 并帮助他们与快递企业无缝对接 , 实现灵活就业 , 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 , 也为个人增加就业机会 。 到后来 , 该模式在外卖、网约车、电信等领域通行 。
「个体工商户模式」能帮转包企业压缩用工成本 , 对那些「灵工」来说也有好处:
拿外卖业而言 , 平台与骑手的交易若按劳务所得纳税 , 依2019年开始实施的综合所得税率计算 , 月收入在3000至12000元 , 税率为10%;若骑手注册为个体工商户 , 平台与骑手的交易则按经营所得征收税率 , 一般按行业从0.1%到1%不等 。
纳税差额 , 让部分骑手对注册成个体工商户饶有兴致:这样一来 , 他们可以少交税、多拿钱 , 收入也会增加 。 这是不少骑手需要的「真香」选项 。
进一步讲 , 很多外卖员对传统五险一金的接受度也不高——他们的职业流动性大 , 社保缴纳缺乏连续性 , 社保对应的购房资格、子女上学等福利够不上 , 离开城市后社保转移手续又很繁琐 。 更重要的是 , 社保需要企业和个人共缴 , 这意味着拿到手的现金会减少 。
当「个体工商户模式」顺着多方现实利益的契合点抛出了「次优方案」时 , 它蔚为风行也就不难想见 。
没看到这些利害关系 , 只顾着搞道德批判 , 很容易变成某种「何不食肉糜」 。
按照知名劳动法学者王天玉的说法 , 骑手注册个体工商户主要是税法上的效力 , 并不否定其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身份或非劳动关系下的类雇员身份 , 也不否定应有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
但考虑到此举易模糊多方权责 , 及时纠偏 , 也在情理之中 。 今年9月 , 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都明确表示 , 禁止配送商诱导强迫骑手转个体户以规避用工责任 , 着眼的就是纠偏 。
04
纠偏之后 , 还得在提升外卖员职业保障方面系统性发力 。
但发力点不应是将灵活就业又拽回到传统劳动关系的约束之列 。
往前是因时而变 , 往后是刻舟求剑 , 当灵活用工已拉着就业形式向前跑 , “平台—劳动者”多边关系的界定 , 也理应是朝前看 , 而非往后退 。
从趋势上看 , 与人类技术进步伴生的 , 就是强依附性劳动关系的不断松绑 。 以雇佣关系为主导 , 向雇佣和市场交易合作等关系并存转型 , 是大势所趋 。
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中预言:在未来 , 人与人之间凭情感、缘分、兴趣快速聚散 , 而不是像机关、工厂那样「天长地久」地靠正式制度强制在一起 。
零工经济与灵活就业现象的出现 , 就隐约与之呼应 。
从现实情况看 , 用劳动合同法约束平台和外卖员 , 要求平台给外卖员交社保 , 恐怕也会压垮平台经济 , 带来成本转移 。
给外卖员交社保 , 不是请客吃饭 , 是要现场买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