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测季”来临:保持运动才能达标 体育挂科难毕业
身体素质要达标 体育“挂科”难毕业
年轻人 , 该动起来了
“没有被体测支配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对不少高校学子来说 , 一年一度的体质测试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刻 。 这几天 , 随着“体测季”的来临 , 一则消息引发了关注 。
日前 ,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 , 要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 。 意见明确 , 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 , 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 。
体育“挂科” , 大学不能毕业——中国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划下了硬杠杠 。 面对大学生体质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 , 将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同毕业证“挂钩” , 释放出了明确的信号:年轻人 , 该动起来了 。
大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哪些评价标准?体重指数、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800米和1000米跑……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上述指标和项目都是高校学生的体育“必答题” 。
近年来 , 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 , 已成为“老大难” , 也是刻不容缓地需要解决的问题 。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 ,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向好 , 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7年《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 , 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 , 肥胖率持续上升 , 每5年提高2%到3% 。
“政策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 大学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 参加体育活动有很多社会化的功能 。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认为 , 体育活动能磨炼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 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很重要 。
事实上 , 体测成绩与毕业证“联动”并非新鲜事 。 2014年 , 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时就已明确规定 ,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 , 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 , 将按结业或肄业处理 。 近年来 , 不少高校也开始探索和明确将体测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门槛 。
既然早有规定 , 为何并未引起高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不少高校体育工作者和学生表示 , 虽然这几年开始组织学生进行体测 , 但即便划定了标准 , 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 , 一些高校的体测“水分”很大 , 形同虚设 。
这几年 , 多地曾出现高校学生在体测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 , 这也给学校的体测工作带来不小的考验 。 有的害怕承担责任 , 令学生和家长有意见;也有的为了达到合格率要求 , 放松考核标准 , 其结果都是降低了体测强制性和相关指标的权威 。
有专家称 , 体测开展难的原因 , 其根本在于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 在从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积累的“恶性循环”中 , 运动意识差、体质下降明显、锻炼时间不足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广泛存在 , “健康第一”的意识在学生和社会中都有待觉醒 。
保持连续运动才能真正达标
引得不少高校学子连连喊累的体测到底难不难?以遭遇“吐槽”最多的中长跑来说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 , 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的合格标准均在4分30秒左右 。 在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看来 , 这个要求并不高 , 不需要有出类拔萃的运动天赋 , 只要坚持参加必要的体育运动就能达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