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测季”来临:保持运动才能达标 体育挂科难毕业( 二 )

  因此 , 很多年轻学子怕体测 , 并不是由于成绩标准强人所难 , 而是因为长久疏于体育锻炼 , 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 , 依靠短时间的“突击”也难以达标 。

  根据多所大学的统计显示 , 本科四年间 , 大二学生体育成绩最好 , 而大四学生最差 , 而且差距还不小 。 然而 , 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 , 大三大四学生的体测标准高于大一大二 , 这样的“倒转”令人心忧 。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滑 , 原因很多 。 一方面 , 一些大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 , 沉迷游戏 , 未养成科学的健身习惯 , 渐渐透支了身体健康;另一方面 , 大多数高校在大三、大四后不再开设体育课 , 难以强制性地把学生“逼”到运动场上 , 再加上论文、就业等压力 , 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被不断压缩 。

  除了自律和他律 , 让更多高校学子持之以恒地参与体育运动 , 也需要政策的引导 。 王登峰表示 , 全国各普通高校将增加体育课程设置和学生管理 。 在体育成绩的评定中 , 日常体育课出勤、早操签到以及代表班级和院系参与体育竞赛等体育相关活动也占据一定权重 , 注重过程性考核 。

  “目前的体育健康测试覆盖了大学所有年级 , 这样学生体质健康才能保持连续性 , 不能靠突击训练拿到短期合格 。 ”王登峰说 。

  提高身体素质是系统工程

  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 离不开强制性的“狠招” , 也需要内容丰富的“奇招” 。

  一些高校实行体育改革 , 丰富教学内容供给 , 鼓励学生走向运动场 。 从今年开始 , 浙江大学实施了体育必修课的全覆盖 。 从大一到大三 , 学生必须在每学期完成相应的课内体育课程 , 从60个种类的体育技能中选择一项学习 。 在毕业年级 , 虽然体育课并不固定时间 , 但是学生也要完成课外体育课程 , 一学年要打卡锻炼64次以上才算合格、拿到相应学分 。

  还有一些学校利用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 , 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跑步纳入体育课成绩 。 要想拿到满分 , 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段内 , 以有效跑步距离和跑步时长进行运动 , 完成“打卡” 。

  王登峰表示 ,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 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共同努力 。 目前 , 重视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氛围正在形成 。

  与此同时 ,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 学生体质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 不仅要靠高校 , 也需要建立一以贯之的体育教育体系 。 而目前 , 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同样缺乏基础性的体育教育 , 为此高校体育往往要承担“补课”的功能 。 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 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等体育教育的目标 , 其实是在中小学阶段完成的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 , 教育部首次明确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 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 以此激励学生从中学起便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

  链接

  学子话体测

  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 。 如今 , 很多同学长期都处在锻炼缺乏的状态中 , 体测自然成了“老大难” 。

  大学之前 , 大家面临着高考的压力 , 课业繁重 , 原本有限的锻炼时间也会被挤占殆尽 。 上了大学之后 , 体育锻炼的优先级仍被排到上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娱乐活动等之后 。 这导致同学们参加体测时感到疲惫和畏惧 , 加深了对体育锻炼的畏难情绪 , 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