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前述缺芯、元器件涨价影响仍在持续 , 没有历史积累的成熟供应链体系支撑 , 新品牌很难推出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商用产品 。
“我认为在国内做一款手机产品不难 , 但做高端产品或者能够盈利的产品比较难 。 毕竟 , 在供应链紧张的大背景下 , 企业的规模非常重要 。 realme的增长背后有着OPPO供应链的支撑;魅族规模变小后 , 在盈利和创新力上都有影响 。 我个人认为一般小品牌突围比较艰难 。 ”Strategy Analytics高级分析师吴怡雯如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分析 。
她指出 , 在2019年左右 , 市场为小众市场留有空间 , 但小众厂商的困境在于很难进入主流市场 。 “目前小品牌的活跃 , 我并不看好 , 市场环境对它们不利 。 当然例外也许是类似于吉利汽车对高端市场的试探 。 如果有买车送手机之类的捆绑销售 , 也许会有一定的空间 。 但对没有渠道、研发力较弱、没有供应链议价能力的小品牌 , 就比较艰难 。 ”
的确 , 独立运营的realme与一般小品牌初始积累就有差异 , 其模式可复制性并不高 , 不过其在海外的崛起也是市场化因素推演的结果 。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汪阳向采访人员分析 , 欧洲市场长期以来的绝大部分份额由三星和苹果、华为拿下 , 三者几乎可以取得接近80%-90%的市占率 , 三星在三者之中更是有过半的比重 。 这与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几大主要玩家份额持续在波动并不相同 。
“玩家很少 , 市场固化 , 但其实渠道商很希望有第三、四家OEM厂商进入市场 。 以前主要是华为 , 现在就成为了小米和OV等 。 ”他续称 , 这是因为倘若市场过于集中在两家厂商受众 , 则渠道层面的利润容易遭遇挤压 , 因此欧洲这类市场的渠道也更愿意持续挖掘新的OEM厂商寻求合作 。
“从市场结构来说 , 高势能市场也确实需要有第三、四、五家厂商走出来 。 可以看到小米和OPPO、vivo在欧洲国家持续有对大型赛事的赞助 , 投资很大 。 ”汪阳续称 , 虽然一加和realme没有进行类似的大额投入 , 但前者较早进入北欧 , 后者的质价比打法符合中东欧市场的消费偏好 , 这成为助推这些品牌能够进入欧洲部分市场靠前位置的推动因素 。 “总体来说 , 不同厂商打法有差异 , 但哪怕在发达国家市场 , 还是有空间让第五家厂商进入竞争 。 ”
迅捷
有意思的是 , 新品牌中不少在近年间的优势能力都先发在海外 , 对中国市场更像是一种能力反哺 , 更有“非洲之王”传音至今未规划回国发展 。
“对于realme来讲 , 中国市场我们如果只谈立住脚或者是成功还非常遥远 , 我觉得中国市场我们的梦想是刚刚启航 , ”李炳忠如此坦言 , realme是在2019年5月 , 乘着5G大规模建设浪潮的契机回国 , 但即便有这个契机 , 依然内心忐忑 。
“首先我们在海外市场还没有站稳脚跟 , 经验、人才和资金实力都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 。 所以我觉得那年进入中国市场仅仅是一次尝试 。 ”他坦言 , 在2021年以前 , realme的战略重心实际上都在海外 。
直到如今 , 他才能够自信确认 , realme能够集全公司之力在国内市场取得突破 , 并且盈利水平健康 。 “这是因为 , 国内确实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 人口总量大 , 无论是平台建设还是产品研发 , 所有投入都十分巨大 。 ”李炳忠指出 。
在9月GT Neo2的发布会期间 , realme副总裁徐起表示 , 公司所销售手机中 , 5G手机占比15.9% , 超过三星等国际大厂 , 成为5G手机内占比前三的品牌 。 “从现在起 , 到2022年底 , 我们希望realme全球的手机销量能再增加一亿台;在2023年 , 希望能够实现单年销量破一亿台的目标 , 坐稳头部主流品牌席位 。 ”据悉 , 此间realme旗下已有Q2系列、GT Neo等销量破百万台的记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