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三 )


十九日中午,农民军攻入皇宫,清宫时没有发现崇祯帝 。李自成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次日中午,发现崇祯帝已自缢身亡 。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帝及之前自缢的周皇后尸体装入柳木棺内,搭盖灵棚 。二十三日重新改殡,崇祯帝头戴翼善冠,穿衮玉渗金袍,用红漆棺殡,周皇后依制加袍带,用黝漆棺殡 。
帝后棺椁在东华门灵棚停了几日,明朝官员不敢来跪拜 。只有襄城伯李国桢不怕死,踉跄着跑来,跪在梓宫前大哭 。农民军抓住他去见李自成 。他在李自成面前“以头触阶,血流被面” 。李自成劝他投降 。他说投降可以,条件是必须答应他三件事:
一、不能发掘毁坏明代帝王陵寝;
二、用天子之礼葬崇祯皇帝;
三、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 。
李自成都答应了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但按天子之礼葬崇祯皇帝也是件难事,因为他生前没有预建陵寝,他曾经在蓟州凤台山选定了陵址,定在崇祯十七年后营建,结果却先死了,他选中的风水宝地后来成了清东陵所在地 。崇祯帝的田贵妃于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去世,两个月前刚葬入天寿山坟园,坟园只有地宫,没有地面建筑 。所以,李自成决定将崇祯帝后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
大顺政权顺天府便责令昌平州官吏,打开田妃墓,葬崇祯帝和周皇后 。四月初四日下葬,不得延误 。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为何最后还能葬于明十三陵?

文章插图
昌平州吏目赵一桂,在没有钱又葬期紧迫的情况下,请示顺天府,得到的指令是让州内各铺户募捐,完事再说 。赵一桂募捐共350千文(约银233.6两),用这些钱就是崇祯帝后葬仪的所有花销 。后来赵一桂、孙繁祉又捐银五两,修筑了墓地砖围墙 。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了树立清廷的形象,缓解社会矛盾,使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便将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了1500多字的碑文,十三陵中两个陵有碑文,这是其中之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